人生必修課--快樂幸福學

獨家報導文:黃淑儀(曼陀羅心靈彩繪教學大師)

快樂嗎?幸福嗎?我滿意現在的生活嗎?這大概是現代人最常問自己的話了吧!
幾年前,在一個畫友的聚會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坐在對面,首次認識的朋友,在大家一陣子的熟熱後,她忽然問大家一個問題:「快樂是什麼?幸福又是什麼?兩者間有何差別?」大家七嘴八舌地發表了自己的感受。
我靜默了許久,一直在思考這個議題,其實我分不清兩者,當時還處在療癒時期的自己,給了自己這樣的答案:「快樂的範疇比較小?幸福的層面比較廣?」可是,我常常覺得自己的人生是幸福的,但又常常覺得自己不快樂,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些年,我還是會常常反思這個問題,也慢慢了解這兩者的心理狀態,我們這就一起來聊聊吧!

快樂與幸福的感受 前者是短期後者是長期

維基百科對快樂和幸福的說明是,快樂是一種感受良好時的情緒反應,一種能表現出愉悅心理狀態的情緒。成因包括感到健康、安全、愛情等的滿足,最常見的表達方式就是笑。
我也曾看過這樣的定義:幸福就是身心靈都達到了愉悅的滿足,一種由內而外的快樂感受。
快樂和幸福的區別在於,快樂是指個人短時間的情緒感受,幸福則涉及與他人、家庭等長期正面的交互過程,以及對事業、生活發展的積極體驗。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是什麼呢?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那就是「幸福學」。教授這門課的講師是塔爾賓‧夏哈爾(TalBen-Shahar),是哈佛大學哲學與心理學博士。
他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而且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他還為學生簡化出10個達到幸福的方法,分別是:遵從內心的熱情、多和朋友在一起、學會失敗、接受自己全然為人、簡化生活、有規律的鍛鍊(運動)、充足的睡眠、慷慨助人、勇敢(心懷恐懼仍然向前)、表達感激。

正向心理學 將成為21世紀的顯學

幸福學,其實就是正向心理學。塔爾賓‧夏哈爾將正向心理學的概念,應用到生活與工作中,教導大家認真思考什麼是人生的目的,珍視自己的優點,發揮積極影響力。
而正向心理學漸漸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顯學,原因在於現代人愈來愈不快樂,各方壓力愈來愈大。而正向心理學指的是,在遇到挑戰和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反之,負面思考就是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

心理學實證理論的學者研究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選擇攻擊、退化、壓抑、固執與退卻等五種反應;而正面思考者的比例低於一成。在醫學上認為,一個人性格樂觀與否,有五成來自遺傳,四成來自各種意圖性活動。而正面思考的復原力,是可以透過各種活動和學習來提升和強化的。
然而,樂觀不全代表正向思考,而悲觀也不全代表負向思考,過與不及都不對。若過度樂觀,反而傾向不積極,就變成了負向思考了。反之,若適度的悲觀,先將事情想到最壞,然後企圖好好解決,也就成了正向思考了。所以正向與否,重點在於是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力。

接受、面對 才能轉念

聯合國大會於2011年通過一條由不丹提出的非約束性決議,那就是將國民幸福指數納入國家發展的考核中。這一概念表達了,人的生活質量,已從絕對的物質經濟考量,慢慢往精神層面找尋平衡了。
幸福學大行其道,其實反應了人們對外在環境改變的因應和內在心理建設的需求。因為九成的人遇到挫折,優先反射的心理防衛機制,大部分是負面的。所以,我們也要有一個正確的觀念是,先要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再激發正向的思考和行動。人一生中必須要面臨許許多多的挫折和挑戰,唯有透過這些歷練,也才能更懂得珍惜和感恩。

而所謂的幸福感,心理學的定義有兩種不同的取向,分別是心理幸福感和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可以從自我接納、與他人的正向關係、自主感及個人成長等向度來評估;至於主觀幸福感,就是個人主觀上認為現在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且愉快美好的。
心理幸福感強調個人潛能的發展,主觀幸福感強調個人情緒的平衡與認知。兩者在概念上的界定雖不同,但基本上都強調了主觀判斷。也就是每個人會根據自身的體驗來做判斷。所以,幸福與否是來自自己主觀的感受和判斷。

我想,大部分的人對快樂與幸福的概念都是模糊不清的,不過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追求快樂和幸福,是人生存的本能趨向!快樂和幸福不但可強化我們面對困境的解決能力,在生理健康上也可提升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
每個人對快樂幸福的定義不盡然相同,但幸福絕對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即使大環境不佳,我們仍然要學習讓自己更幸福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