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關於靈性的探討,漸漸的由對外的追求而轉向對自我的探索。這是因為人們慢慢的體悟到我們內在靈性的小宇宙與自然界的大宇宙其實是相互共振的。要瞭解自然宇宙的法則和奧秘,需從自身的小宇宙開始,也就是東方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於是,關於如何教導內在心靈探索的書籍和課程則大行其道。大部分的人對於「遇見未知的自己」、「看見真實的自己」、「與自我對話」、「接納真實的自己」等的字眼並不陌生。但,到底要如何才能看見內在未知的自己呢?
放諸四海皆對的答案就是「靜‧定‧慧」。靜中能生定,定中能生智慧。所以首要學習的就是「靜」。這雖然非老生常談,但也是最簡單卻很難做到的不二法門,我個人認為這是一輩子也做不完的功課。
那為何需要「靜」呢?因為人太「忙」了!我們的心要應付和處理的事務太多了,而我們的心智也非常的不甘寂寞,喜歡不停的攀緣和工作,只是我們太習慣了,而無法去覺察罷了。然而,覺察的能力也需從靜心開始。
覺察能力的培養,需要從生活上的行住坐臥中,長時間的練習。一般而言,我們最容易知覺和意識到的是我們的「情緒」。
我們每天都泡在情緒裏,受情緒的操弄,情緒到底是什麼呢?事實上,在心理學和醫學界對情緒這個範疇的分析,已有百多年的歷史了。
簡單來說,情緒就是喜怒哀樂惡憂懼等的心理狀態。深入一點的說法是,「我們因外在或內在的環境轉變或受到某種刺激,生理上因主觀意識所產生的行為反應」。這裡提到的主觀是因為每個人因成長和教育背景不同,對事件的感受性不同所致。
所以,我們透過對情緒的覺察即能了解,是什麼事件或情境引發了我們的情緒,再透過這些事件或情境來了解自己意識之下對事件的真實感受和想法。而看到自己意識之下的真實想法和價值觀,就是所謂的真實的自己。
但,這不是說意識層我們可以覺知的自己是假的,應該說,帶著面具符合社會性的自己,和意識之下隱藏的自己,都是自己,所以更正確的說法是:「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因為,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思想、生理和心理的狀態,有時可能輕微容易掌控,但也可能十分激烈而影響生活或工作,所以,釋放情緒恢復平靜,也變成現代人必須學習的功課。
那麼,要如何在忙碌有限的時間裏,做到靜心呢?
在此,整理一些生活中就能運用,讓自己靜下來的方法提供大家參考:
- 每天給自己一段完全不思考的時間:每天撥出五至十分鐘,這段時間內,完全放空放下所有的思考活動,並且放鬆全身的肌肉,享受這片刻的靜止。如此,你會發現短短的時間內,卻充電滿滿。
因為,相較於其它行為,「思考」可說是最消耗人體能量的活動,尤其是胡思亂想煩惱憂愁時,我們會不斷地反覆的重播,至死方不休。陷在這樣的狀態下,非常容易感到疲累。 - 專注於呼吸:有時要做到不思考很難,因為一靜下來,妄念不斷。好像打地鼠般,壓下這頭,另端又起,更忙更亂了。
這時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觀察呼吸上,看著吸和吐的這個行為。同時可以觀想自己的思緒如搖晃過含有果粒的果汁,那些果粒正慢慢的往下沉澱,果汁越來越清澈的狀態。透過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很快的靜下來。 - 動中求靜:有些人實在是靜不下來,這時可以用行禪的方式。利用不趕時間且安全的行進狀態下,慢慢的走,將注意力放在腳與地面的觸感上,配合著呼吸,慢慢的專注的走一段時間,也可以幫助我們靜下來,而且不用特別挪出時間,對忙碌的人來說可謂一舉兩得。
除了行走外,我們也可利用一餐飯的時間來進行靜心。同理,將專注力放在牙齒咀嚼食物上,盡可能不要思考和說話,專心的吃飯。 - 專心做家事:以上三項完全無法實行的人,建議你專心的做家事吧!選擇重複不用思考且需要出力的家事。例如:刷廁所、擦地板等。
專注於打掃,不要思考,又要出力,不但會有運動的效果,完成後看到家裡變乾淨後,也會神清氣爽。
別看這微不足道的做家事,它可以達到的靜心和放鬆效果一定比你想像的多。 - 聽音樂:選擇溫和柔美的輕音樂,讓自己倘佯在湖光綠茵、小橋流水的大自然的情境下,想當然爾的一定能讓自己放鬆且靜下心來。
- 從事藝術創作活動:藝術創作幾乎適用每個人,除身有殘疾者外。且藝術創作可反應內在需求的層面也較廣;對於比較特殊病癥的個案也比較能打破其心理防衛機制。
不論你適合那種方法,又或者你自有一套靜下來的方法,都沒有關係,重點是要學習讓自己靜下來。靜下心後我們才會有能量和清明的思緒來判斷和解決生活中所面臨的許多難題,也才能從這些過程中看到意識之下影響我們行為的原因。這也許無法幫助你移除你生活中的困難,但可以讓我們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和該做什麼。
也常有人會問我,我們就是不想面對才將它們壓到潛意識裡,為什麼又要將它們挖出來,那不是自找麻煩嗎?
我的回答是:「這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這是一種選擇,你對自己生命質感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