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展開一場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文: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諮商心理師 周子勛 |圖: 周子勛提供

情微解封之際,全臺各地蜂擁而出大量旅遊人潮。旅行,是許多人引頸期盼的願望。終於能再去七星潭聽聽海浪的聲音、在杉林溪步道呼吸新鮮空氣、到臺南市吃碗道地的牛肉湯,或在某個私房秘境留下滿滿的回憶。

為什麼我們這麼熱愛旅行?從許多文學作品中可以發現,旅行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一千多年前,無論古今中外,都視旅遊為一種重要的娛樂活動。可以說,來一場探險之旅,似乎是人類的基本需求。

走出舒適圈

要理解旅行的心理學意義,可以先反過來思考,如果我們一生只能在一個城市、一個小鎮度過,那會是什麼感覺?膩、無聊、厭煩、被綁住,沒有錯!每天一成不變的工作、家庭、社區環境,會讓人愈來愈難以忍受。2013年,《實驗大腦研究期刊》(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曾經刊登一篇研究,證實「無聊」是種獨特生理徵象、獨一無二的情緒狀態,而人類總會盡力避免一再經歷這種感受。

旅行帶給我們的,正是因為逃離了熟悉事物而獲得的新鮮和變化感,因此成為對抗無聊和枯燥的最佳解藥。透過轉換環境,來讓感官獲得全新的刺激,也為生活帶來全面的改變。

仔細想想,正因為人類天生不喜歡被侷限的特性,才開啟了各式各樣豐富而多采的文明,不管是大航海時代、全球化,都是人們渴望探索、嘗鮮所帶來的成果。旅行,也可以說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起因。

旅行的另一個好處,是從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獲得「自由」和「自主」的機會。相較於被安排好的例行公事,一趟旅行,可以由自己決定要往哪裡出發、住在哪裡、享用什麼美食、在哪個景點逗留。這種由我決定的感受,讓我們短暫從生命的苦悶中解脫。路途上,還會有許多意外和驚喜,不管是轉角路邊的小攤販、被人遺忘已久的古蹟建築、精心設計的咖啡館,每一個邂逅或插曲,都會為生命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只要我們允許意外和挑戰的發生,人生便被拋擲在無限的可能性之中,變得充實而充滿新奇。

來場公路之旅

更重要的是,當我們離開原本的環境,也會同時拋下日常扮演的角色:父親、母親、兒子、女兒、伴侶、員工等等。旅行的時候,我們終於有機會重新做回自己,在陌生的旅店、陌生的街道上,以一個人的姿態重新被認識,甚至按照喜歡的方式重新自我介紹,和同在旅途的異鄉人相遇。拋下熟悉的世界,我們也不再需要那些社會角色規定的樣貌,我可以就只做自己。

許多偶像劇或電影中都有這樣的橋段:當主角遇到了人生瓶頸,便決定展開一趟旅行,在旅途中獲得了啟發。《俗女養成記2》中,女主角一行人歷經感情挫敗,毅然決然踏上旅程,沒想到在這個歡笑又有淚水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找到了生命中的重要解答。旅行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2012年,一項在香港進行的研究證實,經過一趟旅行後,人們不僅會感到更開心、更幸福,還會比較願意再回到生活中面對原本的挑戰、更加珍惜所有的事物,甚至提升人際社交技巧。事實上,這個看似神奇的效果並不難理解。旅途中,會接觸許多新奇的體驗,新的城市、新的文化,這些事物都會刺激我們的大腦,激發出更多的創造力。旅行不只是看風景和吃吃喝喝,每一次新的碰撞,都會為大腦開闢新的道路、打開視野、提升問題解決和計畫能力。

正因為遠離了原先的困境,我們彷彿成為了旁觀者,回頭觀看和反思,因而獲得與自己對話的空間。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忙碌,一有時間可能就會開始看手機、電腦或電視。唯有旅行時,我們不得不開始自問:「為什麼我這麼困擾?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有沒有新的可能性或不同的做法?」獨自一人精心相處的時間,會讓腦袋中生銹已久的齒輪開始轉動,本來看似無解的難題,也就自然而然出現了新的轉機。

 

諮商心理師周子勛,建議大家平時可以做些不一樣的事情。

微旅行新體驗

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的旅遊模式已產生轉變,我們難以隨心所欲展開一場冒險。然而,如果旅行的意義是獲得新體驗,也許我們能夠重新拓展旅行的可能性:下班回家時特地繞遠路逛逛街,也可以是一種旅行;每週找一家新的餐廳用餐,也是一種旅行;開始養盆栽、養寵物、甚至主動和許久沒聯絡的大學同學重聚,也都是一種旅行。從今天開始,利用一天、半天、一小時、甚至只要五分鐘,打破原先生活的規律,就能使自己離開原本的航道。用小小的「微旅行」來點綴生命,輕輕鬆鬆就能創造出和外出旅遊一樣的新鮮感受。

曾有人說:旅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出走,而是回家。離開原本的地方,才有機會以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自己,為生命重新整理。特別是當人生遇到瓶頸時,不要忘記,展開冒險也是一種方式。也許我們會發現,原來在海邊看著夕陽,煩惱就會煙消雲散;原來比起在大餐廳吃飯,逛夜市買東西更讓人回味;原來緊張焦慮會過一天,優游自在也會過一天,事情沒有之前想的這麼嚴重!看看不同的風景、體驗不同風格的人生,是旅行帶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原來人生,可以這麼不一樣!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