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容安(中華傳統整脊整復推拿師、中華民國APT-E運動按摩協會按摩師、第一批台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獨家報導1148期(12月)
大家都聽過刮痧,但多數人第一個念頭多半是:「那一定會很痛吧?」其實,刮痧不一定要用「痛」來換取好的結果。
首先,需要先解釋刮痧的原理,當師傅以平滑工具進行刮痧時,皮膚表面因刮痧所呈現紅點,是互為表裡的現象之一,出痧出現的表徵是筋絡連結五臟六腑釋壓的一種現象,而裡相的五臟六腑也因出痧,壓力得以被釋放,運作能夠更加順暢。
「刮痧是把不舒服的症狀刮出來。」長庚中醫院骨傷科主任楊哲彥簡單明瞭的說。「痧」就是體內氣血淤積、阻塞,一旦「不通」,病症隨之而來,藉由刮痧可以排毒、去除淤積。
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理事長吳長新表示,痧毒就是無法消化的食物、營養素,或無法排除的代謝廢物累積而來。除了血液循環可能受阻外,體內還有許多液體的循環也可能受阻,如淋巴液、細胞外液、組織間液等。
刮痧就如按摩,可以促進體內液體的循環,避免阻塞,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建成由西方醫學的觀點解釋,一旦液體流動受阻,就容易產生慢性筋膜炎,會感覺局部肌肉僵硬。其實,刮痧不只是退燒、消解體內暑氣,也不限於夏季使用,隨不同的穴位與經絡,影響不同反射區的健康,刮不同的部位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腰部經絡主腎,上背部主心肺功能,下背則主肝膽脾胃。而一般民眾最常刮的肩頸部位則是可以退燒、去暑、袪風寒的「頸三條」。這個部位居於頭、頸交界之際,若是緊繃,會造成全身氣脈不通,熱氣沒辦法散。
肩頸一鬆,全身鬆,刮頸三條,對去暑、放鬆緊繃的效果特別好。首先是「督脈」,也就是中樞神經,由後腦杓最突出的枕骨一直到大椎穴。另外兩條經絡則是主風寒的「膽經」、「膀胱經」,由雙耳背面的高骨到肩膀。刮頸三條不只緩解症狀,常刮這些經絡也可預防感冒。
刮痧的力道也會產生不同效果。輕刺激是「補」,強刺激是「洩」。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醫師陳建成也由按摩的觀點看刮痧,深層的按摩力氣可達肌肉、肌腱,淺層的按摩則僅止於皮下組織或是皮下組織到肌膜層之間,效果有別。
刮痧祕訣
刮痧順序:刮痧的手法及操作的順序,按身體的部位,依序為頭頸部、背部、胸部、手部、腹腰部及腿部。
刮痧力量:刮拭時用力要均勻、適中,力道應由輕漸重,不可忽輕忽重,同時以能耐受的力道為限,而刮拭的面積盡量能拉到最長。
刮痧方向:刮痧力量應為單方向用力,回程不刮。
刮痧角度:先在身體上塗抹精油,刮痧器具與皮膚間的角度以四十五度為宜,沒拿刮痧板的另一隻手輕撫刮痧板與肌膚接觸的地方,刮拭方向應由上而下、由內而外,並保持同一角度,每個部位刮二十次左右。
刮痧頻率:刮痧頻率與療程,則依疾病性質及患者體質狀況而有所不同。每次刮拭的時間,以二十至三十鐘為宜。初次刮痧時間不宜過長,且手法不宜過重,第二次使用刮痧療法的時間,應間隔一至兩週。
刮痧後注意事項
建議刮痧後的身體調養,需注意以下事項:
刮痧後,病人需休息片刻(約十五分鐘)且注意不要受涼,如有出汗現象請立即拭乾,並需補充溫開水(切忌飲用冰水)或薑湯,以利體內之新陳代謝。
刮痧期間若有短暫體溫增高的發燒現象乃屬正常,這是因為體內潛伏的病菌正與白血球在進行對抗,但須注意觀察,以防病情變化。
人體各部位刮痧法
刮拭頭部,有醒腦開竅,改善頭部血液循環之作用,不需塗抹潤滑劑,用平補平瀉或補法。用棱角從頭兩側太陽穴開始至風池穴,刮前頭部時由百會穴開始,刮到前髮際處,刮後頭部時,由百會穴開始刮至後頸部髮際
刮拭面部有養顏、袪斑、美容的作用,並協助五官病痛之恢復。面部刮痧,一樣塗抹少許乳液或精油,宜用補刮手法,刮拭前額及兩顴時,由中間、內部、向外及兩側刮;刮拭下頜部時,分別由內向外、向上刮,刮拭時間宜短、力量輕,但次數可多。
頸部的刮痧有消除疲勞、協助克服肩周炎、感冒、頭痛、近視等病痛之作用。刮法是由督脈啞門穴位至大椎穴(頸部正中線),力要輕柔,若頸椎棘突突出,可用刮板棱角點,按在兩棘突之間刮拭;而刮頸部兩側到肩上,從風池開始至肩井,中途盡量不要停頓,拉長刮拭,此部分肌肉較厚,力道可稍重、速度緩,是所謂的平補平瀉法。
刮拭背部(督脈、足太陽膀胱經)有協助患者克服全身五臟六腑之疾病的作用,但刮督脈,也就是背部正中線時,手法宜輕、用補法,可由上而下,沿棘突兩側刮拭。正中線兩側之背部刮拭,可視患者體質,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用力均勻,並盡量拉長刮拭。
刮拭胸部,可協助患者克服心、肺疾病、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刮胸部正中線(任脈),可由天突經膻中至鳩尾由上向下輕刮,刮胸部正中線兩側,由內向外刮,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可用刮痧板棱角,沿兩肋間隙之間輕刮。
拭腹部可協助患者克服肝膽、脾胃、腎與膀胱、大小腸及婦科之病變。但空腹或飯後半小時以內,最好不要刮,刮法是由上向下刮,即由鳩尾至水分,從陰交至曲骨。
四肢刮痧,可協助克服四肢麻木、腫痛、關節炎之病症,刮四肢時,盡量拉長,由上往下刮,但感染病灶、皮膚破潰、痣、瘤處應避開。
膝關節刮痧,可協助克服膝關節之病痛(如風濕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膝關節韌帶、肌腱勞損)。可用刮痧板之棱角點,按刮雙膝眼,由內向外,刮拭部位有膝關節前面部、膝關節以上部分,由伏兔經陰市至梁丘,膝關節以下部分,由犢鼻至足三里,從上向下刮;還有膝關節之內側部(足三陰經通過之處),膝關節外側部(膽經通過之處),及膝關節後面部(膀胱經通過之處),但膝關節積水患者,不宜局部刮痧。
刮痧的臨床應用
刮痧成本低,經濟實用,其適用範圍廣,可以協助緩解以下之病痛,如感冒、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肺炎、肺結核、胸膜炎、呃逆、急性腸胃炎、食道逆流、噁心、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消化不良、胃下垂、慢性腹瀉、便秘、高血壓、貧血。
此外,包含膽石症、心律失常,泌尿系結石、肥胖症、痛風、失眠、神經衰弱、落枕、急性腰扭傷、慢性腰痛、坐骨神經痛、類風濕關節炎、足跟痛、頸椎病、肩周炎、網球肘、面神經炎、痤瘡、蕁麻疹、月經不調、痛經、更年期綜合症、妊娠嘔吐、百日咳、小兒便秘、遺尿、小兒過動症(MBD或ADD)、小兒高熱、耳鳴、牙痛、鼻炎、眩暈及中暑等,也皆有緩解保養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