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容安(中華傳統整脊整復推拿師、中華民國APT-E運動按摩協會按摩師、第一批台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獨家報導1151期(7+8+9月份)
拔罐不是迷信,而是流傳千年的中國古老智慧。
拔罐療法又稱吸杯法,古時是用獸角拔罐,又稱「角法」。拔罐法是借助熱力,排除罐中空氣,造成負壓,吸著於皮膚,造成瘀血現象,具有行氣、消腫、祛寒等作用。
目前拔罐療法已不再是針、灸、藥的輔助手段,而漸漸成為單獨治療疾病的重要方法。拔罐療法由過去局部吸拔,發展成為中醫辨證,選穴配方,循經行走,或閃、或搖、或提、或燙等十餘種方式。
拔罐法之運用
單罐:用於範圍較小或是壓痛點。
多罐:用於範圍廣大。
留罐:吸著後,留置10-15分鐘拔去。常用於肌肉風濕痛、胃痛、頭痛、咳嗽等症。
走罐:又稱「行罐」、「推罐」,在患部先塗一層油,循經絡推拉罐體。
閃罐:將罐體反覆吸拔、開啟於施術部位或穴位的方法。
提罐:留罐時,為增強效果,可將罐體上提而後放鬆以刺激之。
針罐:先在患部行毫針療法,在針刺部位拔罐。
蒸氣療法:用中藥為材料蒸煮竹罐。
放血(刺絡)拔罐:用三稜針或皮膚針刺血後,再拔罐。
操作手續及注意事項:
安置病患:以舒服為原則。
消毒:施術者手部以及施術部位、罐子之適當消毒。
塗油:尤其是走罐時,要塗潤滑油。
施術:投火不可燒到瓶緣,以免燒傷。
探問並加以解釋:局部常會留下明顯的痕跡,過幾天會消退。
起罐:按壓罐口的一側皮膚,造成漏氣,罐子自然脫落。切忌硬拉硬扭。
檢查、保護:若燙傷、起水泡,可塗凡士林、曼秀雷敦,以消毒紗布覆蓋。
不建議拔罐的狀況
在拔罐前要先分辨患者的身體狀況,有幾種狀況不建議拔罐:
年紀太大者
皮膚有傷口或容易感染者
剛受傷發炎紅腫熱痛者
臉色蒼白,氣色不佳者
在拔罐時要依施術部位來決定罐子的大小與數量,通常拔罐杯之間要間隔至少1公分。拔罐的力道和時間要適中,常聽見有人拔罐後被拔出水泡甚至破皮,都是力道與時間太過所致,若真的非留罐不可,建議最好不要超過15分鐘。
若拔罐後出現氣虛頭暈之不適現象,是因為拔罐時耗氣太多所造成,先讓患者休息,讓其飲用溫水,若想快速讓患者恢復元氣,在溫水內加入二片人參片,效果更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