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六十年,東漢明帝劉莊夜晚做夢,夢到一個高大的金人頭頂放光,從西方飛來圍繞著宮殿。大臣傅毅說:「西方有神,名佛,其形長丈六,而黃金色。」漢明帝就令蔡愔、秦景等十八人於公元六十四年赴天竺(古印度)求佛法。
他們在西域的大月氏(古阿富汗)遇到了來自天竺的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得佛經佛像,於是以白馬馱經,在公元六十七年回到京城洛陽。佛教正式傳入中國就是從此開始,白馬也成了傳播佛法到中國的大功臣。
漢明帝命人在洛陽城西建造了天竺風格的寺院建築,當時兩位天竺僧人暫住「鴻臚寺」翻譯佛經。「鴻臚寺」是漢代政府接待外賓的地方,為了紀念白馬馱經,便將新的建築命名「白馬寺」。白馬寺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佛教寺院,「寺」的意義從此變質,成為佛教專用的廟宇名稱。
佛教中的馬
白馬有功於佛教,但是佛經裡面有兩個比喻,用猴子及馬說明有些人因為心思散亂,難以教化:「難化之人心如猿猴」,「難化之人譬如象馬」,成語「心猿意馬」就是這樣產生的。
佛教中的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他出生的時候家中出現十種吉祥的事情, 其中一樣就是家裡馬廄養的母馬生下祥瑞的麒麟。
白馬非馬
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食客公孫龍子帶着一匹白馬要出城。守城門的士兵對他說:「上級有命令:馬匹一概不得出城。」公孫龍子竟然逞口舌之能,辯稱白馬非馬,說服了傻乎乎的士兵放他出城。
公孫龍子說:「白馬不是馬。白馬有兩個特徵: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馬的外形。一般的馬只有一個特徵,就是具有馬的外形。白馬具有兩個特徵,怎麼會是只具有一個特徵的馬呢?所以白馬不是馬。」
杜甫《白馬詩》
公元七百七十年唐代詩聖杜甫身處戰亂,貧病交加,四處漂泊,無處安身,內心十分痛苦。他看到一匹背有空鞍,又有雙箭刺穿馬鞍的白馬時,傷心寫下《白馬詩》。
白馬東北來,空鞍貫雙箭。
可憐馬上郎,意氣今誰見。
近時主將戮,中夜商於戰。
喪亂死多門,嗚呼淚如霰。
優孟葬馬
戰國時代楚莊王喜愛一匹馬,給馬穿上錦繡做的馬衣,不讓它待在馬廄,讓它住在一棟華麗的房子里,特地為馬做了一張大床,用上品棗乾餵養它。沒多久馬營養過剩,過於肥胖而病死了。
楚莊王很傷心,他下令臣子們給馬料理喪事,要用棺槨盛殮,依照安葬大夫的禮儀安葬它。臣子們很難接受這個怪異的葬馬方式,就去勸諫。楚莊王下令:「有誰膽敢因葬馬的事來進諫,我就處死他。」
優孟是楚國宮廷藝人樂官,富有幽默感與機智。優孟聽到這件事,就在一天早朝時 走到朝殿門口,仰天放聲大哭。楚莊王叫人去問他為何大哭。優孟說:「馬是大王所珍愛的,我們楚國是堂堂大國,卻只是按照大夫的喪禮葬馬,太寒酸了。我請求用安葬君主的葬儀來安葬它。」
楚莊王很感動,就叫優孟說得具體一些。優孟回答說:「我請求用美玉雕刻做內棺,用上等香木做外槨。派士兵去給它挖掘墓穴,出殯時要齊國、趙國的代表走在前頭,韓國、魏國的代表殿在後面。把這匹死馬配享在宗廟裡,用牛、羊、豬三牲祭祀,封個萬戶的邑縣供奉。如此一來,各國聽到這件事,都知道大王輕視人而重視馬。」
楚莊王聽了立刻悔悟自己錯了:「我犯了錯誤,現在應該怎麼處理死馬呢?」優孟說:「用六畜葬法處理死馬。用石塊泥土造一個土灶,用一口銅鍋當棺材,用薑棗調味,用木蘭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光作衣裳,把它安葬在人們的肚子裡。」
楚莊王派人把死馬交給御廚房,下令廢除馬的葬禮,避免了天下人恥笑。楚國相國孫叔敖誇讚優孟是個大賢人,對他非常禮遇。
人類在六千多年前馴服野馬成為家馬,馬成為主要交通工具及戰爭的坐騎。在此之前馬肉是人類的食用肉品主要來源之一。中外歷史故事常有圍城受困,斷糧之後被迫殺戰馬裹腹的事情發生。
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北方邊塞有一戶人家走失了一匹馬,鄰居為他惋惜,可是馬主人看得很開說:「失去了馬也不見得是壞事。」不久後馬不但回來了,還帶回幾匹野馬,鄰居來賀喜,主人得了野馬也沒有很高興認為是福。
過了幾天他兒子騎著野馬摔下來斷了腿,主人卻也沒有哀傷難過,因為他不認為這是禍事。不久鄰國征戰,國內壯丁都要徵兵入伍,他兒子卻因為斷腿而免了兵役。
秦穆公賜酒盜馬賊
秦穆公的愛馬跑掉了,被鄉野百姓三百多人抓住宰殺吃了。官吏抓補三百多人打算要定罪,秦穆公赦免了他們的罪,還說:「吃了馬肉要喝酒。」就派人贈送酒給這些人喝。
後來秦晉交戰,在最危急的關頭有三百多名百姓奮勇衝殺,救了秦穆公一命,還生擒了晉國的國君立下大功。秦穆公很奇怪這些人怎麼那麼英勇不怕死救了自己,原來這三百多名百姓就是當年罪該處斬的盜馬賊,他們來報恩救了秦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