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從珠海航展看科技戰爭發展趨勢(張明睿)

俄製蘇(Su)-57(左)和陸製殲-35A(右)隱形戰機在本屆珠海航展中雙雙亮相,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俄製蘇(Su)-57(左)和陸製殲-35A(右)隱形戰機在本屆珠海航展中雙雙亮相,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張明睿/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

理論、武器、裝備、建制、訓練、投資,是一個國家軍事力量建構必備的六大要素,簡單的說便是「專業、技術、經費、組織、教育」。其中的武器裝備的發展狀態,是對應於社會的生活、科技、經濟發達的程度。獸力農耕、機械工業、通信資訊、人工智慧,既是描述一種社會生活型態,也是戰爭型態發展階段的變化。

在大國軍事理論或是軍事學說,軍事需求或相對實力判斷的推演,戰爭型態是不可或缺的背景 ,同時也是軍事建設規劃,必須納入思考的範圍,以避免武器裝備尚未列裝,便成落伍或是被壓制失去裝備效能。其中關鍵要素,便是一個國家的科學發展與先進技術的掌握能力,因為,任何國家不會將先進的武器裝備賣給你,你必須自立自強。

解放軍的恥辱

1979年中越衝突,為了懲越,解放軍以高犧牲為代價取得勝利。鄧小平在軍事會議上,便詢問誰能指揮現代化部隊(機械化)作戰?問題是當時的解放軍還是處在人民戰爭型態的部隊,人海戰術、小米加步槍。軍事現代化成了急迫性的議題。

這個階段的現代化,是要將農耕型部隊轉變機械化部隊發展,1988年解放軍整訓出一個示範單位,觀念與型態是有了,且進行全軍式推廣,但是受到技術、製造與經費的限制,實際情況仍離工業國家的機械化部隊型態相距甚遠。

1990年第一次波灣戰爭爆發,資訊戰爭映入眼簾,解放軍的努力,立刻打了折扣,與美軍軍事科技能力再次形成代差,而美軍的發展並未自滿,隨即展開以新技術為基礎的軍事事務革命,中美軍隊的戰鬥力越拉越遠。解放軍在理論上還在爭論,人的主觀積極性與機械力量的孰輕孰重,戰爭型態的指導,則在人民戰爭之前,套上了「高技術條件下」的現代性語言。

鄧小平在1978年調整國家發展戰略重心,要求解放軍要忍耐,以讓位於經濟發展的優先性。國家發展戰略轉向經濟,解放軍建設成為次要投資,技術與經費處於困境。

直到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大陸沿海地區雷達遭受美國電子欺騙與干擾,飛彈被關閉GPS失去精準,成了解放軍恥辱與教訓。往後,便見到解放軍出現五個動作:科技強軍、裁減軍隊、整編軍工、軍隊不准經商、軍費與經濟增長率同步提高,解放軍走向了改革之路,1997年鄧小平離世,軍隊改革已經停不下來。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國使館被聯軍攻擊彈藥炸毀、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2016年南海黃岩島爭端,防禦型的解放軍,不得不承受著美軍的軍事威懾與軍事脅迫。

珠海航展技術發展軌跡

前述歷史的發展,尤其是在1996年解放軍處在一種看不到、打不到、草木皆兵的戰場態勢,其心理沮喪可想而知的場景下,當時中國舉辦首屆國際航空航天裝備博覽會,而中共自製的空軍裝備,根本拿不出手來,真的是自曝其短。直到1998年殲-10試飛成功後,才有了非傳統俄式血統機型的發展。

因資源有限,解放軍早期的國防思路偏重防禦,火箭、潛艦與核武威懾性技術起步較早,發展也較快,2012年航天領域,除了火箭技術外,還展出了天宮一號與嫦娥三號的月球車;在航空領域,2014年也逐步跟上,展出F-31、運20、空警2000預警機,已經可以見到中國製造業趨近體系與多樣化;2016年更延伸出軍民融合技術的展示、裝備上多了殲20、無人機的新平台;2021年則涵蓋了陸、海、空、天、電磁,全向式武器裝備技術的展出;2022年則有殲20、運20、直20、攻擊11無人機、F-31的機種,新平台的展出越來越多,技術也緊跟著西方水準;今年的航展,F-31以殲35命名出現航展,解放軍擁有了兩款匿蹤飛機,比較特別的是陸、海、空軍的無人裝備與蜂群系統的展出。

科技發展的趨勢

經過28年珠海航展演化,解放軍在武器裝備發展上的變化,可以歸納以下幾點:

一、武器平台製造工藝,由代差到跟上西方工業大國的工藝製造。

二、資訊科技由貼花、崁入就簡式到系統性融合式的介入各類軍備平台。

三、非匿蹤式向匿蹤式技術發展。

四、陸、海、空、天、電磁、(網)技術全向開拓,欲消除(武器)體系與(部隊)建制現代化的差距,並從模仿式向自主創新軍備前行;

五、從次音速、超音速向高超音速技術,如隔熱、動力、黑障技術掌握與適應。

六、無人化武器裝備,逐漸形成陸、海、空多樣形式發展,並依據戰術或戰略需求,讓無人平台的功能貼近實戰,成系統、建制的編成。

七、光電技術已經初具雛型,並在反導、反無人機群方向開發運用。

八、由人機結合,到無人化平台的自主控制,向智能化技術的再跨入。

鈍擊美化戰爭的驕傲

以上八點,並非是解放軍武器裝備,專有的技術特質,西方科技發展,更是不惶多讓,只是我們要見到解放軍跟上新技術的這種現象。

自從資訊科技介入軍事領域,網路體系、知識軍事、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生成了網路戰、知識戰、數據戰、智慧戰的作戰樣式。若國家科研與技術的落後,暗示著軍事能力的脆弱,相對國家若要跟上發展,只能外購或是自主生產關鍵部位,但仍難脫軍事依賴、戰爭依賴的窘境,烏克蘭是鮮明的案例。

1999年科索沃戰爭,產生「非接觸、非線性、非對稱」行動模式,讓南斯拉夫聯邦接受了現實,科技戰爭改變了「遠與近、直與曲、強與弱」在戰爭上的傳統意義,科技力量向西方傾斜,其戰爭研究者甚至提出「慈化戰爭」來美化戰爭,並表現出泛兵姿態。但俄烏戰爭,以真、哈戰爭,以伊衝突,科技力量展現的暴力與殘忍,不知道有沒有讓軍事專家,對戰爭再度保持敬畏之心。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