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顧立雄「台海封鎖論」的戰略失誤(蔡鎤銘)

國防部長顧立雄赴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前受訪時表示,國際不會坐視共軍封鎖台灣。
國防部長顧立雄赴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前受訪時表示,國際不會坐視共軍封鎖台灣。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近日,國防部長顧立雄提到,若大陸對台採取封鎖行動,台灣軍隊將進入「應急作戰階段」進行應對。這一說法立即引起了社會關注,並在媒體和輿論中激起各種討論。

顧立雄的「台海封鎖論」中反覆強調,大陸若採取封鎖行動,勢必會影響全球經濟,從而促使國際社會介入。然而,他對「台海封鎖」與「封鎖台灣」這兩個概念並未做明確的區分,導致部分民眾可能產生誤解。

實際上,「台海封鎖」與「封鎖台灣」兩者在國際法上的意涵以及對台灣的影響大不相同。「台海封鎖」主要是指大陸針對整個台灣海峽進行廣泛的控制,可能會對國際航運構成一定的限制,引發國際間的高度關注;而「封鎖台灣」則是指大陸針對台灣本身的12浬領海範圍進行封鎖,重點是限制台灣的能源和物資進出口,以削弱台灣的內部資源流通能力,進而孤立台灣。

若僅針對台灣本島12浬的封鎖,從國際法角度而言,未必會觸動國際社會的直接干預。顧立雄的言論將此兩者模糊處理,可能會導致台灣民眾誤以為,任何封鎖行動都必然引發國際間的大規模反應,從而過度依賴外部援助。實際上,台灣最應重視的風險在於12浬的封鎖,這不僅直接影響到台灣的物資供應鏈,還可能因國際社會的不確定態度而增加台灣的戰略被動性。因此,台灣應該加強對這一現實風險的認知,民眾應充分理解台海情勢的複雜性,以更務實的心態面對可能的危機。

顧立雄在論述中指出,國際社會將不會容忍大陸封鎖台海,並暗示美國和日本會迅速介入。然而,此類推論在某種程度上較為理想化。事實上,若大陸選擇針對台灣12浬的「封鎖台灣」行動,且行動範圍局限於特定區域,則美日未必能以直接的軍事手段干預。長期以來,美日對於台海情勢均採取「戰略模糊」政策,這種政策體現了兩國在台海問題上保持謹慎的態度,即便提供軍事物資援助,也可能會避免直接派遣部隊參與,以維持雙方利益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過去在面對美日支持時,也應該審視其實際效果。例如在俄烏衝突中,美國選擇對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與經濟支持,但未派遣部隊直接介入,這一行為反映了美國對涉及重大軍事衝突的決策偏謹慎。若台灣過於依賴美日的軍事支援,容易在戰略規劃中忽略自主防衛的可能性,最終可能增加戰略選擇的受限程度。因此,台灣應以更為務實的心態評估美日的支持,避免陷入單純依賴外援的幻想,並應強化自我防衛能力,提升風險應對的靈活性,以更有效的姿態應對台海情勢變遷。

顧立雄在「台海封鎖論」中提到台灣在全球經濟中,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並認為這將成為制衡台海情勢的重要籌碼。然而,這種論述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了台灣的經濟地位。近年來,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加劇,全球供應鏈正在加速多元化發展,試圖降低對單一地區的依賴。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已逐步推動本土化產能建設,提升自身的供應鏈安全性。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即便台灣在半導體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全球供應鏈的依賴程度也正在降低。

倘若大陸僅對台灣12浬範圍內進行封鎖,台灣將面臨能源和物資供應的壓力。顧立雄所描繪的「全球經濟震盪」未必足以完全保護台灣的經濟脆弱性。在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台灣不應過度依賴自身經濟地位,而忽略了在危機情境中強化自我抗風險能力的必要性。台灣應務實考量經濟情勢變化,積極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以增強自身在不穩定環境中的適應力,並強化對外貿易和產業韌性,進一步減少在緊張情勢中的風險暴露。

顧立雄的「台海封鎖論」也折射出台灣在國防政策上對美國的高度依賴,但在全球局勢日益多變的背景下,單靠外援可能無法完全保障台灣的安全。兩岸在地緣上緊密相連,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和平共處不僅符合台灣的長遠利益,也可能為民眾帶來更多的安全保障。這並非鼓勵屈服,而是應以更加靈活且務實的方式探索兩岸互動的防可能性。

台灣與美國的緊密合作固然有助於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和安全保障,但若能在對外關係中靈活調整,尋求與大陸之間更務實的互動,或可在不損及台灣主權的情況下增加和平空間。這樣的策略不僅能減少衝突風險,亦能讓台灣在面臨風險時有更多選擇。與其單靠外力,台灣應善用地緣及產業優勢,通過建設性互動創造穩定環境,為民眾創造更安全的生活空間。

顧立雄的「台海封鎖論」在概念處理、外部援助的預期及台灣經濟地位的看法上,的確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觀點與挑戰。台灣民眾應保持清醒認知,不應過度依賴外部援助或對國際社會的干預抱持過高期望。相反,我們更應該正視台灣在面臨地緣風險時所需具備的抗風險能力,藉此提升在多變情勢下的應變彈性。

當前台灣的處境要求我們一方面強化自我防衛,另一方面也應積極探索與大陸和平共處的可能性。這並不意味著削弱台灣的主權與立場,而是尋求務實的和平方案,為台灣民眾打造更為穩定的環境。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台灣應持續提升自我抗風險能力,擴大經濟韌性,並減少對單一國家或產業的依賴,以打造更加多元的安全保障基礎。

未來,台灣當局在政策制定上,應該持開放態度,注重多方協調,提升本身在各類風險中的應對能力。同時,民眾應增強風險意識,理解地緣政治的多重挑戰,為自身及下一代的穩定發展奠定更紮實的基礎。唯有以理性務實的態度,台灣才可能在不確定的國際環境中找到穩定發展的契機,為長遠的和平繁榮創造更多可能。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