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豪毅專欄/賴清德「40萬可恃民力」是什麼碗糕?

圖/擷取自新聞畫面
圖/擷取自新聞畫面

獨家報導 何豪毅/評論

賴清德就任總統滿月,「起身三響砲」是跨過最高行政權的行政院,由他領導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三個黑機關,其中韌性委員會上週開會,結論中提及核心任務其中一環,是充實為數40萬人的「可恃民力」。

這個40萬人的數字從何而來?根據事後幕僚說明,這是從27.8萬名現役和替代役備役人員,4萬8千名義消、義警和民間災害防救團體7.6萬人加總而來,這批人中被視為主幹的替代役男,將來要學習步槍射擊和EMT1初級救護,這些訓練目的是要「儲備重大災害的應變能量」。

這些規劃說起來頭頭是道,看起來冠冕堂皇,但深究起來,不無疊床架屋之弊。首先要定義「國家韌性」,其實國家韌性四字首次出現在政府正式文告,應是111年10月10日蔡英文的國慶演說,其中第一點便提及「團結展現韌性,國際合作防疫」,以防疫成績佐證台灣的國家韌性。

這句口號似乎用起來有不錯的宣傳效果,此後韌性二字就成為民進黨政府的愛用詞,健康韌性、防衛韌性、社會韌性、企業韌性、供應鏈韌性、防災韌性等等,各種韌性不一而足,行政院新聞資料庫裡包括各部會新聞稿,韌性二字近3個月出現超過100次,可見官方對這個名詞的愛用程度。

然後是這個40萬可恃民力的討論。從這批民力主力替代役要受的「學習步槍射擊和EMT1初級救護」訓練看來,這批人力要擔負的,可能包括防衛兵力、戰場救護等任務。

不過檢視軍方的規劃,後備軍人訓練項目包括「單兵戰傷救護、敵情與反情報訓練、法治教育、愛國教育、鞏固心防-認識敵人認知作戰、災害防救、綜合座談及裝備保養」等課目,除上述共同課目,一般士官兵另外還有專長複訓、各排、班、兵科組合訓練、戰術行軍暨戰鬥教練,而軍官還有兵棋推演與現地戰術、專長複訓、各排、班、兵科組合訓練、戰術行軍暨戰鬥教練。

總統召開的委員會,討論出來的可恃民力訓練項目,看起來原本就有後備軍人訓練不但全包,還更周密、更有組織、更有可行性,而後備軍人人數呢?按照國防部2024年1月提供給立法院的報告統計,台灣有231萬名後備軍人,這數字全球排名高居第三。

韌性做為口號,看起來合理而正當,但實際上,中華民國的各種制度早就將韌性的概念包括在內,我們近幾年被說得一無是處的「備載容量」,在民進黨非核家園的神主牌打成「偷藏電」,軍人訓練制度在洪仲丘案被打得潰不成軍,連軍法制度都被廢掉,22個邦交國的國家緩衝區間,被民進黨政府浪擲到剩下12國,就連建構兩岸和平的92共識,都在綠營的口誅筆伐下成為牛鬼蛇神。

先把錯誤的能源政策匡正過來吧,如果把超過50%的發電都限縮在15天儲備量的燃氣發電,圍島兩週就能讓台灣發電崩潰,別說40萬可恃民力,就是400萬男女老少都學德國納粹揹著「鐵拳」火箭筒上戰場,也全無用武之地。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民意大聲公》歡迎投稿建言,以1000字為限,惟無稿酬,來稿請註明《民意大聲公》並附真實姓名及聯絡方式;另《名家專欄》徵能拚流量好手,字數不限以篇計酬;本媒體有准駁權利,來稿請寄:scooptwre@gmail.com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