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美國經濟武器化與中國的應對策略(蔡鎤銘)

供應鏈的全球化使得單一國家難以獨力生產完整的產品,這種依賴關係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系統性風險。
供應鏈的全球化使得單一國家難以獨力生產完整的產品,這種依賴關係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系統性風險。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近年來,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曾經推動全球化進程的美國,如今卻正在逐步背離自由貿易原則,轉而採取「經濟武器化」的策略。這種轉變不僅影響著美國自身,更深刻地改變著整個國際經濟秩序。本文將探討這一趨勢的根源、表現形式以及潛在影響。

經濟武器化的歷史背景

東京大學政策大學院教授鈴木一人(Kazuto Suzuki)指出,經濟作為武器並非新鮮事。從豐臣秀吉的糧食封鎖到拿破崙的大陸封鎖,再到二戰前的ABCD包圍網,經濟手段一直是國家間博弈的重要工具。然而,二戰後世界形成了一種共識:經濟與政治應當分離,以避免引發戰爭。這一理念催生了關貿總協定(GATT)和國際貨幣基金會(IMF)體系,推動了全球自由貿易的發展。

冷戰時期,西方陣營與共產主義陣營的對抗更加強化了自由市場經濟的重要性。隨著蘇聯解體,市場經濟的勝利似乎已成定局。2001年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更被視為全球化的巔峰之作。在這一時期,即便存在政治分歧,各國仍能維持經濟往來,全球供應鏈不斷延伸,資本自由流動。

然而,進入2010年代後,特別是川普(Donald Trump)政府2016年上台之後,這一局面發生了顯著變化。美國開始重新將國家利益與經濟緊密結合,全球化進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全球化的陰暗面

全球化雖然為世界經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其負面影響也日益凸顯。鈴木一人(Kazuto Suzuki)教授深入分析了這一現象。他指出,全球化最初被視為一種「共贏」模式,然而實際上,其利益分配極度不均。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全球化確實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推動了經濟快速成長。然而,對發達國家的中低收入群體來說,全球化卻意味著工作機會的流失和生活水平的下降。以製造業為例,隨著產業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許多發達國家的工人失去了穩定的工作。這不僅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擴大,還引發了社會不穩定。

更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加劇了國家間的競爭。一些國家通過壓低勞動力成本、放寬環境標準等方式吸引外資,這種「向下競爭」(race to the bottom)不僅損害了工人權益,還可能導致環境破壞。同時,跨國公司利用全球化尋找稅負較低的地區,進行「稅務規劃」,這進一步加劇了國家間的稅收競爭,削弱了政府的財政能力。

此外,全球化還加深了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供應鏈的全球化使得單一國家難以獨力生產完整的產品,這種依賴關係在帶來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系統性風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時,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暴露無遺,許多國家意識到過度依賴他國可能威脅國家安全。

經濟武器化的本質

經濟武器化是指國家利用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優勢地位,將經濟力量轉化為實現政治目標的工具。鈴木教授指出,這種做法的核心在於利用經濟相互依賴關係作為施壓的手段。

具體而言,經濟武器化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

  1. 貿易制裁:通過限制特定商品的進出口來打擊目標國家的經濟。

  2. 金融制裁:利用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限制目標國家或企業的金融交易。

  3. 技術限制:通過出口管制等手段,阻止目標國家獲得關鍵技術。

  4. 投資限制:禁止或限制與特定國家或企業的投資往來。

  5. 數據控制:利用在互聯網和數位經濟領域的優勢,限制數據流動或施加影響。

這種做法的有效性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上:一是全球化深化了國家間的相互依賴,使得斷絕這種依賴關係成為一種有力的威脅;二是自由貿易的架構被削弱,國家可以為了戰略目標而公然干預經濟活動。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武器化並非沒有代價。它可能導致目標國家尋求替代方案,長期來看可能削弱施壓國的影響力。同時,頻繁使用經濟武器也可能損害國際社會對該國的信任,影響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中國大陸的角色與應對

作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國大陸在面對經濟武器化趨勢時,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

首先,大陸試圖維護現有的全球貿易體系。作為WTO的重要成員,大陸多次表態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這一立場與其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出口國的地位是一致的。

其次,大陸開始實施「雙循環」戰略,即在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更加注重內需市場的發展。這一戰略旨在減少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增強經濟韌性。

第三,大陸加大了關鍵技術的研發投入。面對美國等國家的技術限制,大陸在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領域加大投資,試圖實現技術自主。

第四,大陸推動「一帶一路」倡議,通過基礎設施投資和經貿合作,擴大其全球影響力。這可以視為對美國主導的經濟秩序的一種替代方案。

然而,大陸的一些做法也引發了爭議。例如,「戰略性過剩生產」被視為一種經濟武器。通過大規模補貼和投資,大陸在某些產業形成了遠超國內需求的產能,並通過低價出口衝擊他國市場。這種做法雖然可能帶來短期經濟利益,但也可能加劇國際經濟摩擦,引發更多貿易爭端和制裁措施。

此外,大陸還通過「稀土外交」等手段,利用其在某些關鍵資源上的壟斷地位施加影響。這些做法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有效,但長遠來看可能促使其他國家尋求替代方案,最終可能損害中國大陸自身利益。

結語

經濟武器化趨勢的出現,標誌著全球經濟秩序正在經歷一次重大轉型。這不僅改變了國家間的經濟關係,也深刻影響了國際政治格局。面對這一趨勢,各國的應對策略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以中國大陸為例,其策略既包含了維護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的努力,也包含了提升自身經濟韌性和影響力的嘗試。

同時,國際社會亟需建立新的機制,以應對經濟武器化帶來的挑戰。這可能包括重塑國際貿易規則、強化多邊合作機制、建立更加公平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等。只有通過共同努力,各國才能在這場經濟博弈中找到平衡點,維護全球經濟的穩定與繁榮,並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理性、合作與創新將是各國應對經濟武器化趨勢,並重塑全球經濟秩序的關鍵。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確保全球化的紅利能夠更加公平地分配,經濟發展的成果能夠惠及更多的人群,最終實現真正的共贏局面。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立場※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