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導 蔡鎤銘/評論
美國總統喬·拜登於7月21日(週日)宣布他將不參加2024年連任,並強烈支持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Devi Harris)接替他的競選位置。這一決定在民主黨內部引發了廣泛的反響,也為即將到來的選戰帶來了新的變數。
拜登在面臨內部壓力和民調低迷的情況下,做出了這一決定。內部民調顯示,拜登的支持率大幅下降,如果他繼續參選,可能會面臨一場慘敗,不僅讓民主黨失去白宮,還可能失去國會的控制權。最終,拜登決定退位,為賀錦麗騰出空間,讓她能夠在接下來的競選中脫穎而出。
這一決定也為民主黨提供了一個重新團結的機會。由於拜登的退選,原本支持拜登的代表們現在可以自由投票給其他候選人,這為民主黨在全國代表大會之前團結起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民主黨內部的重量級人物也迅速表態支持賀錦麗,前總統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和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率先表態,密西根州州長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和加州州長加文·紐瑟姆(Gavin Newsom)也紛紛表態支持賀錦麗。
賀錦麗的競選得到了強大的財務支持。拜登-賀錦麗競選團隊在6月底擁有高達9590萬美元的資金,這些資金將在賀錦麗的競選中發揮關鍵作用。根據競選財務法規,如果其他人成為提名人,這些資金將需要轉移到民主黨全國委員會或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使得協調工作更加困難。
共和黨的反應:抓住混亂局面
拜登宣布退出競選後,共和黨迅速反應,要求拜登立即辭職。他們認為,如果拜登太老無法參選,那他也太老無法繼續完成其總統任期。共和黨將這一局面視為一個利用的機會,試圖進一步削弱民主黨的形象和新提名人選的合法性。
共和黨的戰略家們計劃利用這一混亂局面,進一步抨擊民主黨的內部分歧和拜登政府的政策失誤。歐亞集團的政策分析師克萊頓·艾倫(Clayton Allen)指出,民主黨可以選擇他們想要的候選人,但共和黨可能會製造一些假象,聲稱這一轉變不合法,並激起共和黨選民對民主黨不遵守規則的恐懼。
拜登的退選對於川普的競選策略也產生了重大影響。川普一直以拜登的年齡和體力問題作為主要攻擊點,試圖將自己塑造成更強有力的領袖。拜登的退選使得共和黨的選戰策略需要重新調整,將攻擊重點轉向賀錦麗。共和黨已經發布了一則攻擊廣告,將拜登在邊境和經濟問題上的失誤歸咎於賀錦麗。
拜登的退選和賀錦麗的崛起給共和黨帶來了新的挑戰,他們需要迅速調整策略,以應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賀錦麗需要在剩下的106天內迅速鞏固黨內支持,並在全國範圍內展開激烈的競選,以贏得選民的支持。
伊恩·布雷默:無私精神與競選新局
美國知名政論學者,GZERO及歐亞集團的伊恩·布雷默(Ian Arthur Bremmer )認為,拜登的退選顯示出一種無私精神,這與前總統川普形成了鮮明對比。布雷默指出,拜登在面對壓力和內部調查結果後,最終做出了有利於國家的決定,這表現出他願意將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
布雷默還認為,這一決定為民主黨帶來了新的活力和熱情,並預測賀錦麗將在競選中受益於競爭過程。他強調,雖然賀錦麗得到了拜登的全力支持,但她仍需在競爭中證明自己的能力,這有助於提升她的競選信譽和公眾形象。
五個數據:賀錦麗的優勢與挑戰
- 勝選機率:根據FiveThirtyEight的分析,賀錦麗在全國民調中的勝選機率為38%,略高於拜登的35%。這意味著賀錦麗在競選中略佔優勢,但挑戰仍然巨大。
- 財務支持:拜登競選團隊籌集的9590萬美元將成為賀錦麗的一大優勢。這些資金的流動將在賀錦麗的競選活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 年齡因素:賀錦麗將在十月年滿60歲,若當選,她的年齡將接近總統的平均年齡。相較之下,川普則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長的總統。
- 籌款熱潮:拜登退選後,民主黨在一天內籌集了超過5000萬美元,成為該黨歷史上第三大籌款日,顯示出黨內對新競選階段的熱情與支持。
- 選戰倒數:距離11月5日的美國大選還有106天,賀錦麗需要利用每一秒鐘來團結全黨,爭取她的選票。在這段時間內,她將面臨來自共和黨和內部競爭者的多重挑戰。
納坦雅胡訪問 外交新挑戰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即將訪問華盛頓特區,這次訪問因拜登確診新冠病毒而顯得尤為引人注目。拜登因病無法會面,這使得副總統賀錦麗成為納坦雅胡的主要會談對象。
這次會談將是賀錦麗首次參加高調的外交政策活動,外界高度關注她如何在這個關鍵時刻展示其外交領導能力。共和黨已邀請納坦雅胡向美國國會聯席會議發表講話,有幾位民主黨人計劃抵制這次演講,這使得納坦雅胡的訪問充滿政治色彩。
賀錦麗的表現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她在國際事務中的聲望,這次訪問也將測試她在面對國內外壓力時的應變能力和領導風範。
拜登的無私決定為民主黨創造了重新凝聚和挑戰川普的契機,而賀錦麗將成為這場政治博弈中的關鍵人物。美國的未來,將取決於她如何迎接這一巔峰挑戰。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淡江大學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國際事務召集人、台北張老師基金會副主任委員)
更多《獨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