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從台灣立法院抗議看西方民主的內捲(侯長坤)

在台灣立法院抗議事件中,最多出現的是民主一詞。一般的,在論述西方民主的邏輯時,學者包剛升主要論述四個問題,包括霍布斯問題、阿克頓問題、洛克問題、托克維爾問題。
在台灣立法院抗議事件中,最多出現的是民主一詞。一般的,在論述西方民主的邏輯時,學者包剛升主要論述四個問題,包括霍布斯問題、阿克頓問題、洛克問題、托克維爾問題。

侯長坤/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2024年5月24日,台灣立法院續審由藍白兩黨所主導的議會擴權法案,院外民進黨動員抗議人潮衝破10萬人。在蔡英文執政時期,民進黨亦曾憑藉院席次優勢、動用各種議事手段,讓法案在立法院快速「闖關」。在此次事件中,綠營指控藍白「聯手與中國大陸裡應外合」,藍營表示綠營是害怕法案通過後被揭露弊案。

這類事件,反映出西方民主在台灣的實踐,以及西方民主本身的內卷與弊病。延續西方殖民主義的痕跡,西方式民主在台灣雖然有進步的地方,但同時也埋下了一些隱患,需要根據台灣的實際情況,進行民主秩序的升級轉型,擺脫西方限定思維,走台灣自己的民主道路。

西方民主的邏輯

在台灣立法院抗議事件中,最多出現的是民主一詞。一般的,在論述西方民主的邏輯時,學者包剛升主要論述四個問題,包括霍布斯問題,圍繞政權的產生;阿克頓問題,包括政治權力的濫用;洛克問題,圍繞約束國家論述;托克維爾問題,贊揚民主體制。根據每個歷史階段中實力結構、制度規則、觀念體系之間的均衡,產生了各歷史階段的觀念體系,在進化完成的過程中,民主政治觀念也由這種觀念體系延伸出來。

台灣的民主事實上也是以這樣一種演化論或進化論視角,不斷的被構建出來,在西方學說當中,人類的政治進化史也是這種脈絡。彷彿在線性的史觀視角下,西方的民主已經到達了人類政治進化史的終點,台灣有這樣的民主,彷彿也能與西方一道,標榜自己為文明的終點。

然而,這種線性進化史觀,往往會導致社會達爾文主義,自由放任的民主競爭,也會產生內捲問題。

民主的內捲及台灣的實踐

所謂西方民主的進步性,在於其跳脫了王權時代與封建時代的朝代治亂興衰,以一種新的政治邏輯,即立憲與民主制度,跳脫了原本存在的馬爾薩斯陷阱,在當時相比較而言,保留了人民群眾的剩餘價值。所謂治亂興衰,即是因為君主體制之下統治集團的權力競賽、統治效能因賢能不配而遞減、君主制國家間戰爭而存在的週期。往往在這個週期的後半段,王朝限於相當漫長的經濟停滯時期,又難以進行技術革命的突破。其中的原因,還在於君主剝奪了普通人手中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無法轉化為改變生活、提高生產力、突破技術革命,而是轉化為統治租金。

這樣的政治「優越性」被世界範圍內跟隨西方思維的國家或地區所尊崇。然而,未有考慮到的,是這套民主制度,也存在著一些內部的張力與悖論,這些缺陷也會導致民主逐漸陷入自以為是、自由放任、自私競爭的內捲當中。

民主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立憲主義,圍繞權力制衡;民主規則,選票選舉權力機構;有效治理,強調政府穩定和治理能力。但是,這三者之間,仍然存在著相互之間的矛盾。有效治理一直以來與其他二者之間,就存在著實質與程序正義之爭,治理的實質有時候與民主的程序相抵觸。立憲主義與民主規則之間,也存在著張力,民主要求選票決定政治權威,立憲要求分權制衡。

這樣一來,民主制度當中的三個主要內容,相互抵觸,相互悖論,甚至三個內容各自之中,也會存在天生的矛盾。

落實到台灣的實踐,此次朝野之爭、總統府與立法院之爭,透露的就是立憲主義與民主規則之間的巨大張力,藍白要求分權制衡、以議會席位制衡執政黨,而綠營以選舉結果自恃政治權威。更不用說平時台灣的有效治理,與其他的民主內容相抵觸的地方。

秩序的出路、人民的途徑

實際上,自由民主也有不斷的轉型,例如轉型發展為主中公共服務、社會福利、危機干預、政府監管等方面。綜合來看,曾經的民主制度設計,是跳脫了王權與封建時代的馬爾薩斯陷阱、保留了人民的剩餘價值,跳脫了內卷。

如今來看,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再一次的陷入這個時代的內捲當中,內捲的內容既表現在民主內容之間的張力與悖論,又表現在實際出現的政治矛盾與衝突,當然當前台灣仍然以一種較為文明的方式進行,不至於陷入動蕩。

但是,要更好的找到新的出路與途徑,跳脫西方民主的內捲,應當更加註重秩序對自由放任的調節,而秩序的核心,便是由人民構建,人民構建的秩序,來調節民主內容之間的張力,打破三者之間的悖論。

西方式的民主,需要更多的反省,找到人民的途徑與秩序的出路。

(作者侯長坤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獨家報導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集團立場※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