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美國大選風險為賴清德兩岸政策埋下隱患

賴清德就職演說涉兩岸部分切斷過去兩岸之間的善意聯結,比1996年李登輝、2000年陳水扁和2016年蔡英文的措辭更強硬,引發大陸政府強烈不滿。
賴清德就職演說涉兩岸部分切斷過去兩岸之間的善意聯結,比1996年李登輝、2000年陳水扁和2016年蔡英文的措辭更強硬,引發大陸政府強烈不滿。

鄧峰/香港01評論員

賴清德已經上任,他的就職演說涉兩岸部分切斷過去兩岸之間的善意聯結,比1996年李登輝、2000年陳水扁和2016年蔡英文的措辭更強硬,引發大陸政府強烈不滿,預計今後兩岸之間的轉圜空間恐越來越小。賴清德所倚靠的最大外部國家——美國,因為大選而面臨嚴峻考驗,一旦自顧不暇,台灣將面臨雞飛蛋打的困境。

多年以來,台海和平與維持現狀主要取決於大陸、台灣和美國的穩定三角關係。具體而言,大陸儘管渴望早日解決台灣問題,但考慮到複雜現實,故仍對現狀保持耐心。台灣儘管有日漸本土化的趨勢,但鑑於歷史和現實疊加作用下的地緣政治環境,既與大陸尋求穩定的和睦關係,至少是不能過度刺激大陸,又與以美國為主的外部國家保持密切關係。美國雖然會基於意識形態、制衡大陸的因素與台灣保持特殊關係,但因為與大陸之間龐大的共同利益,會約束台灣的激進台獨衝動。

在實力原則影響的地緣政治秩序下,一旦大陸、台灣和美國的三角關係失去平衡,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子所警示的「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者,可亡也……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便有可能不幸成為現實。若是這樣,無論對於大陸還是台灣,都是非常可惜、可悲的雙輸局面。

台海有成為亞太火藥桶的風險

遺憾的是,經過蔡英文8年兩岸關係的持續惡化、大陸民族主義情緒的升溫和賴清德展現的強烈台獨意識形態,本應和平相處的兩岸愈發面臨不應有的對抗升級風險。

本來,在馬英九時期,兩岸關係好不容易走出李登輝、陳水扁留下的陰影,達到穩定和平狀態,大陸民間一度流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的說法。但好景不長,蔡英文上任之後,兩岸關係重回僵冷、對抗狀態,2022年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在台海所激起的戰雲,便是有力警示。現如今,性格執拗、台獨意識形態比蔡英文強烈的賴清德,不僅所任用的國安團隊人員帶有「強硬抗中」色彩,而且就職演說措辭強硬,釋放出危險的對抗信號。可以預料,當民族主義情緒日漸高漲與軍事實力持續提升的大陸被賴清德屢屢刺痛,其後果想必是台海兩岸都不願看到的。

俄烏戰爭和以哈衝突以十分殘酷的教訓,既警示世人和平的寶貴與地緣政治的實力原則,又說明一個地區若不想陷入戰爭泥潭,便應該防止被狹隘、激進的對抗螺旋裹挾。先賢孟子說的「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至今仍有現實意義。兩岸關係惡化、台海對抗升級既不符合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大局與現代化事業,又會危及台灣人民的「小確幸」生活與來之不易的自由民主成果。然而令人憂慮的現實是,不論是否願意,台海兩岸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狹路相逢,彼此陷入猜疑鏈與對抗螺旋的概率不斷攀升,台海有成為亞太火藥桶的風險。

美國面臨多年未有的嚴峻考驗

與兩岸關係惡化相伴隨的是,民進黨高度依賴的台美關係同樣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蔡英文任內拋棄馬英九的「和陸友日親美」的地緣政治平衡政策,抓住中美關係遇冷和美國「以台制華」政策的契機,奉行「倚美制陸」,在相當程度上強化了台灣與美國的聯結。某種程度上講,美國是民進黨敢與大陸對抗的最大政治籌碼。

賴清德作為「雙少數領導人」,面臨當選得票率不過半與立法院民進黨席次不過半的雙重困境,受到在野政黨、反對民進黨的民意掣肘。為了達到政策意圖,他只能進一步與美國綁定,挾美國的威勢以令台灣各黨派。賴清德的就職演說已經清晰傳遞出強化「倚美制陸」政策的信號。

但不能不指出的殘酷真相是,台美關係的主動權、決定權不在台灣,而在於美國。當年美國放棄台灣、與大陸建交已經說明美國對外交往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導向,大陸和美國之間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台美之間的共同利益。這也是美國政府對台政策奉行「不支持獨立」的主要原因。

目前,被民進黨和賴清德高度依賴的美國,面臨多年未有的嚴峻考驗。今年1月,全球最大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發表報告指出,美國總統大選無論誰贏,都將是全球2024年最大政治風險。該報告認為:「美國已是全球最分歧、最失衡的先進工業民主國家。2024大選將加劇這個問題,無論誰當選都一樣。」拜登與川普的再度對決態勢正讓美國大選風險攀升。如果川普當選,勢必會讓相當多的美國人質疑他德不配位;反之,如果川普敗選,他必然再次指控大選舞弊,誘發他的狂熱支持者鋌而走險。

2021年美國國會山莊騷亂是一個警示,折射出選舉民主的內在困境不斷侵蝕美國政治的健康因數。筆者在紐約博登書屋出版的新書《拯救民主——揚長避短的新方案》寫道:「不滿於現狀的川普支持者只會愈發狂熱,反川普的力量本就只是鬆散同盟,在經過拜登政府眾口難調的施政後勢必產生分化,其結果是被壓抑4年、滿腔怨氣的川普支持者,將與本就鬆散、分化而又對時局夾雜失望情緒的反川普力量狹路相逢。照此趨勢下去,如果美國不能改革民主體系,不能真正去解決川普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問題,民眾的不滿將不斷累積,假若突破臨界點,量變引起質變,積重難返的美國發生重大危機或內亂的概率將越來越大。一旦這樣,共同體和民眾之間的契約將毀於一旦,本有重大歷史進步意義的民主政治恐被無辜牽連。」

當然,短期之內,美國應該不至於出大問題,但從長遠來看,美國面臨的風險不容忽視。如果再考慮到美國與台灣遠隔大洋,美國在台海的相對優勢已經因為大陸的崛起而逐漸下降,那麼,不能不未雨綢繆的是,面對大陸與美國之間的龐大共同利益,一旦美國因內部困境而放棄台灣,屆時,台灣又該何以自處?台灣雖與新加坡存在重大區別,但新加坡長袖善舞、維持地緣政治平衡的努力值得台灣借鑑。

兩岸問題的理想解決有一個過程,離不開大陸和台灣的共同努力。大陸要節制狹隘的民族主義,要通過探索高質量的民主體系來追求良政善治,要增加治理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以團結和凝聚人心。台灣要體認地緣政治的複雜性,要看到大陸的多重面向與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要防止兩岸關係被狹隘、激進的對抗螺旋裹挾。

(作者鄧峰為香港01評論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獨家報導》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集團立場※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