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戴維森窗口」將來臨 AI戰機美中大較量

美國空軍部長肯達爾成功試飛一架由AI控制的F-16戰機,這對台海安全甚至全球的重要性都非比尋常,「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是關鍵詞。
美國空軍部長肯達爾成功試飛一架由AI控制的F-16戰機,這對台海安全甚至全球的重要性都非比尋常,「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是關鍵詞。

羅慶生/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

不久前美國空軍部長肯達爾(Frank Kendall)成功試飛一架由AI控制的F-16戰機,這對台海安全甚至全球的重要性都非比尋常。要理解它的戰略意義,須從看似不相關的「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談起。

所謂「戴維森窗口」,是指2021年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的戴維森(Phillip Davidson)上將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可能在2027年具備攻台能力。這觀點就很快成為美國政界、學界與軍界的共同意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軍方使用的是「窗口」(Window)這詞彙,而不是「時間表」,為什麼?

所謂「窗口」,是「機會之窗」(A window of opportunity),指可以做某事的一個短暫時機或可能性。因此「窗口」這詞彙包含著前、後兩個時間概念:第一個時間點前做不到,超過第二個時間後也做不到,只有在兩個時間點之間才有機會。美軍使用「戴維森窗口」,意味著他們認為解放軍動武的機會之窗在2027年開啟,但在未來的某年將關閉。原因是什麼?就耐人尋味。

美中開戰 美國風險很大

從第一艘航母遼寧號服役開始,中國大陸軍武就進入收割期。這幾年解放軍大量新型戰艦、戰機服役,但官兵的操作技術卻尚未成熟,他們需要時間累積經驗,估計要到2027年,3個航母戰鬥群與數百架的殲20機隊才能真正形成戰力。

這是美軍認為中國動武的「機會之窗」在2027年開啟的原因。屆時解放軍整體軍力大幅提升,印太美軍將喪失對解放軍動武的嚇阻力。講直白一點,就是台海形勢如果嚴峻到美中終必一戰,美國風險很大。

雖然美國軍事資產是中國數倍,無論性能與數量都遙遙領先,但平時武備是一回事,打仗是另外一回事。中國軍事技術和美軍差距不大,美中開戰很容易像烏克蘭戰爭一樣打成拉鋸戰、消耗戰。而只要打成消耗戰,中國製造高性價比的優勢就會出現。

武器平時是資產,戰時是耗材,精密、昂貴的武器禁不起消耗,反不如壞了就換的廉價品好用。例如美國援助烏克蘭的31輛M1A1主力戰車,被俄軍無人機摧毀5輛後,就從前線撤回。無人機的威力也因而受到全球矚目。

然而俄、烏軍第一線最好用的無人機,卻不是軍用的「柳葉刀」或「彈簧刀」等滯空彈藥,而是民用的第一人稱視角(FPV)穿越機。這些配備攝影鏡頭的4軸無人機用途廣泛,吊掛炸彈後同樣有高殺傷力。而且組裝容易,能快速生產,價格才1、2千美金,禁得起每個月上萬架的消耗,因此大受歡迎。而俄、烏軍組裝的FPV,零組件大都來自中國。

從戰略觀點,中國「產能過剩」,軍武生產速度快,人口又多,適合打消耗戰。相對美國則是去工業化,製造業外移,還有高達34兆美金的國債,一旦開戰,會出現什麼樣的金融災難難以預期。美軍理解自己這個弱點,也認為中國可能利用這個弱點,推斷2027年後中國有機會動武,合理。

當然,美軍不會坐以待斃,正尋求阻斷這趨勢。認為中國動武只是短暫的機會之窗,即隱藏著美軍對自己軍事升級的期許,只要美軍的技術優勢恢復,就可以嚇阻中國軍事冒險,將「戴維森窗口」關閉。

美軍「下一代」軍武的核心將是軍用AI

從2018年,美軍即開始推動「下一代」(Next-Generation)概念的軍事建設。包括空軍的下一代空中優勢計畫(NGAD),海軍的下一代整合動力系統(NGIPS)、下一代巡防艦、下一代飛彈驅逐艦、下一代兩棲運輸艦,陸軍的可置換載人戰鬥車輛(OMFV)、未來遠端突擊機(FLRAA)、未來垂直起降飛機(FVL)…等等。目的不僅是讓美軍更新老舊的武器系統,還要把美國軍事科技層次,拉高到領先中國一個世代。

因為軍事技術有「代差」,才可以在戰場上取得絕對優勢。例如美軍先進的C4ISR戰場管理技術讓戰場透明化,在伊拉克戰場就把對手打得好像明眼人打瞎子,力氣再大都沒用。再例如伊朗偵測不到以色列的隱形戰機,F-35滲透後發射衛星導引的JDAM炸彈,想打哪裡,就打哪裡。現在美、中軍事技術屬於同個時代,如果美軍能順利跨越到下個世代,就能憑藉「代差」避免打成消耗戰。

美軍於是砸下大錢,國防預算中的研發經費不斷走高。2022財年的1120億美元已是美軍新武器技術研發和測試評估的歷史新高,2023財年增加到1301億美元,2024財年再增加到1450億美元。這只是美軍研發經費,金額就約是台灣國防預算的8倍。

不過對所謂的「下一代」,美軍並沒有明確的理論指導,「下一代」武器的標準也沒有統一界定,各軍種因而各自發展出許多深具創意的構想。例如陸戰隊的「輕型兩棲艦艇」(LAW),希望在符合陸戰隊需求下採商規建造,且外型設計的「不像軍艦」,能夠混在一般商船中。陸軍預定替換M2步兵戰鬥車的「可置換載人戰鬥車輛」(OMFV),其中的「可置換」概念,就是既可作為載運士兵的步兵戰鬥車,必要時也可作為「無人地面載具」參與戰鬥。

然而,客觀而論,這只是當代武器系統的版本升級,並不算「下一代」軍武的技術突破。跨越式突破需要技術支撐,而機械式的技術增長有其極限,例如「戰略長程火砲計畫」(SLRC),即因技術達不到要求而宣告停擺。這款預計射程遠達1600公里的火砲原本是要設計給駐日、韓美軍,讓他們具有直接攻擊中國本土的能力。

理想與現實的拉鋸讓許多武器系統遲遲難以定案,預定2032年即有成果的目標恐將延後。沒錯,美軍原本預定關閉「戴維森窗口」的時間是2032年,但現在很少提及。

這就凸顯肯達爾成功試飛由AI控制的F-16戰機,為何那麼重要。美軍2018年啟動的「下一代」武器系統研發沒有理論指導,但2022年烏克蘭戰爭爆發後的經驗顯示,未來戰爭的「無人化」樣貌卻很明晰。各軍種在發展「無人載具」之後,利用人工智慧(AI)協助操作武器系統可能成為趨勢。

這表示將AI引入武器系統或軍用AI的運用,或許將成所謂「下一代」武器系統的定義。軍用AI可使武器系統變身為戰鬥機器人,還可以協助指揮管制,大幅縮短決策時間。軍用機器人的戰力也高於人類操作的武器系統,例如AI駕駛的F-16,可以做出超越人類體能的高G力動作,纏鬥表現優於人類駕駛的F-16。

關鍵是這能發揮美國製造的優勢。美國以「小院高牆」封鎖中國取得製造先進晶片的設備,自己則以「晶片法案」鼓勵先進晶片廠在美國落地。如果成功,先進晶片製造將成為美國強項。先進晶片算力比成熟晶片強很多,意味著美國搭載先進晶片的軍用AI,戰力有望超越中國的同型設備,有機會形成「代差」。美國對中國打科技戰,只要與軍事有關實體,即列入出口管制清單,不是沒有原因。

美軍有沒有機會關閉「戴維森窗口」,軍用AI或將是美軍手上王牌。合理推論,中國也在研發軍用AI。雖然將武器發射鈕交給AI,已引起「魔鬼終結者」的恐懼,許多人擔憂AI失控的風險,美、中也正準備展開人工智慧的政府間對話,未來是否會像當年「美蘇中程飛彈條約」一樣達成某種限制性的協定,還不得而知,但顯然不會阻止美軍對軍用AI的興趣。正如肯達爾成功試飛AI控制的F-16後的講話:「不擁有它會帶來安全風險。在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擁有它。」

(作者羅慶生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獨家報導新聞網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獨家報導集團立場※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