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美中「戰爭潛力」 超級比一比

把能夠形成戰爭潛力的力量統合在一起,也就是中國軍民工業融合在一起的工業能力,稱之為「戰爭潛力」。圖為解放軍殲-16戰機。
把能夠形成戰爭潛力的力量統合在一起,也就是中國軍民工業融合在一起的工業能力,稱之為「戰爭潛力」。圖為解放軍殲-16戰機。

獨家報導 譚傳毅/評論

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日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已不止是世界工廠,中國同時也是世界造船廠,而美國卻不具備這種能力。」這簡直就是新版的「中國威脅論」。

事實上,中國強大的不只是造船業而已,幾乎所有製造領域都有中國人的身影。鑒於中國超大的經濟體量,很容易就可以把小玩成大、從大玩成強,靠的就是超大的經濟體量以及超强的資源轉化(Conversion)能力,也就是軍民融合,結果就會很可怕。

軍民融合是必然的

政府掌握了國內所有可運用之人力、物力與財務資源,直接或間接用於保障國家安全的資源與經費,稱之為國防資源。

然而,國防資源與民用資源在許多領域中卻是重疊的,例如退伍軍人退休金應由內政部或國防部發放?參與軍事科技研發的工程師、大學教師、實驗室算是軍人或老百姓?同時生產軍用及民用飛機的製造商屬於國防或民間產業?如何界定可能同時具軍事與民間用途之太空研究支出?更別說可同時用於軍用與民用的晶片製造!抖音成為美國國家安全威脅,恐怕也是國家安全之擴大解釋。

事實上,戰爭所影響的領域愈來愈廣,不只是軍事作戰而已,同時也涵蓋了政治、經濟、技術、社會、文化等層面;現在所謂的國防建設指的是一種整合性的概念與行動,同時包括了戰爭與和平時期。

無論是戰爭或和平,國防建設都必須考慮到一項根本因素:如何達到整體性國家目標,包括軍事武力、經濟實力、外交力量、甚至於是文化力與社會力的養成與運用?因此,我們把這些力量的養成與使用定義為戰爭準備或戰爭潛力;只不過,中國的經濟體量太大,使得每個領域的戰爭潛力都大得驚人,例如航空、太空、造船、核能、智能裝備、新材料、資訊、網際網路等等,造船能力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因此,我們把能夠形成戰爭潛力的力量統合在一起,也就是中國軍民工業融合在一起的工業能力,稱之為「戰爭潛力」。

所謂的「軍民融合」是把國防建設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全面推進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美國的軍工復合體系就是「軍民融合」的典範,每年軍民融合為美國國防部節約300億美元經費,可見軍民融合的重要。

暫不提軍民融合,光是看狹義的中國國防支出也會嚇死人。2024年,中國國防支出預算為16655.4億元人民幣(2313.25億美元),美國2024財年國防預算經費是8,86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約6.3兆)。

乍看之下,美國國防預算大約是中國的4倍,但若從「人均軍費」觀點來看,美國約3.5億人口,人均軍費超過18000元,而中國人口約14億,人均軍費約1100元,美國是中國人均軍費的10倍以上。

如果中國人均GDP和人均薪資和美國一樣,那麼,中國「合理的」國防預算應該是35440美元。這個數字還不夠嚇人嗎?這多出來的部分就是中國戰爭潛力的一部分。此外,戰爭潛力還有更重要的組成,那就是中國巨大的工業能力(當然包括造船)。

巨大的工業轉化能力

中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國。估計2023中國工業產值為12.6兆美元,居世界首位;全中國用電量92241億千瓦時,其中工業發電量為89091億千瓦時,總發電量佔全球超過60%;造船完工量4534萬載重噸,佔全球41%;汽車產量2800萬輛,佔全球25%;機床產量95.9萬台,佔全球38%。

一個國家的強盛與否,與工業能力有直接的關係。從俄烏衝突可以看出來,俄羅斯工業能力遠超過烏克蘭,這將決定這場衝突的結局,儘管美西方國家盡全力支援烏克蘭。如果中國處於戰爭狀態,將會爆發出多麼深厚的戰爭潛力?

以工業領域最基礎的鋼鐵產能為例,中國產能超過10億噸,俄羅斯和美國各只有8000到9000萬噸。強大的工業能力,讓中國軍事與民用部門擁有了充足的產能。

別說戰時狀態,即使和平時期中國所具備的軍工產能,就已經足夠震撼。例如2024年殲16和殲10C戰鬥機將繼續維持40到60架的產量,殲20的產量將會突破100架,成為世界上第二款年產100架的五代戰鬥機。年生產200架戰鬥機,連美國也做不到。

還有中國強大的轉產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例如汽車業轉產製造飛機是完全可能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產業可以相互轉產,主要是因為汽車與飛機製造都是採取同樣的生產方式:「脈動式生產」。

所謂脈動式生產是指在汽車與飛機生產過程中設立各個裝配站,把每個工序均衡分配給相對應的工作站,讓汽車或飛機在既有的製造流程中流動,作業員則在工作站中完成生產與裝配工作即可,只要該工作站能夠為主要產線及時供應零部件(Just in Time, JIT)。

例如汽車主要生產線從底盤開始,在底盤製造之前的主要工序是衝壓成形與下料。假設下料工作站每日可生產1000片鋁板,而衝壓成形工作站只能生產500個底盤,那麼下料站只須生產500片鋁板即可,否則,多餘的500片鋁板只會堆積在衝壓站,形成生產浪費。

再假設每日終端可以生產250部汽車,那麼,衝壓站只要生產250個底盤即可,同理,下料站只須生產250片鋁板。但若廠方再增加一條生產線,此時衝壓站就須生產500個底盤、下料站也生產500片鋁板,剩餘人力可以轉派到其它需要人力的工作站。其餘工作站也是只要能夠生產250輛汽車的零部件即可,無需過度生產形成浪費。

由於這些不同產業所採取的生產方式是相同的(脈動式生產),即使不同產業轉而生產其它產品(例如汽車廠製造飛機或坦克)是完全可行的,只要零部件能夠及時供應上,這就是中國強大轉化能力的展現。

至於造船業,那就與造船廠船塢多少有關,中國最不缺的就是造船廠的數量,這也是軍艦能夠「下餃子」的原因。

強大的戰爭潛力

第一,造艦能力。近10年來,中國海軍下水了超過80萬噸主戰艦艇;中國造船工業每年建造超過4000萬噸排水量的船隻,而軍艦在整個中國造船工業當中,甚至連百分之一的佔比都沒有。

中國不必像美國一樣,必須透過軍艦訂單來維持國內造船業,就是因為軍艦建造的佔比整體造船業份額不高。再如中國在大連、江南兩大造船廠同時開工建造核動力航母,該兩廠所有軍艦建造僅僅使用20%到30%產能,而類似的造船廠從大連、葫蘆島、青島、上海、廣州、武漢等地都有。

在戰時,如果中國以目前45%的造船能力轉產軍艦,按每4噸商船轉產1噸軍艦估算,年造艦噸位可達258萬噸;如以60%的造船能力轉產軍艦,年造艦噸位可達345萬噸。這就是強大造船能力,為中國軍工產業帶來極大助力。

第二,核能力。中國在西北大三線建立了數目可觀的核武器研製開發基地,包括新疆羅布泊核武器試驗基地、青海海晏的核武器設計基地、酒泉的核武器加工生產基地、蘭州的核武器材料試驗反應堆、賀蘭山的離心分離機-核材料濃縮工廠、以及廣原、玉門和包頭的增值反應堆等核武器綜合開發研製單位,其中青海湖基地就是從海水中提煉新型核武器用的新材料-氘、氚的主要基地。

第三,火箭、飛彈與航太能力。中國已發射630顆衛星,長征系列火箭已有23大類。新型120噸級火箭發動機已試車成功,大推力長征5載重僅僅落後美國。太空船和太空站及探月計劃正在穩步推進。此外,中國擁有完整的遠中近程東風系列彈道飛彈和長劍巡航飛彈及反衛星和反導飛彈、雷射武器,戰術飛彈從地空到空空、空對地、反潛、反艦、反雷達、反坦克等飛彈均能自產。

第四,航空工業。中國已列裝和試飛的第三代機:殲10/ABC、殲11/A/B/BS、JH7/A(殲轟機)、殲15艦載機、殲16戰轟機、殲20、殲35、K8教練機、K9高教機、高新2號電偵機、高新3號戰場指揮機、高新4號情報收集機、高新5號海巡機、高新6號反潛機、高新8號電戰機、空警2000、空警200/500預警機、運9中型運輸機、運20大型機、轟油6加油機等等,還包括各型直升機與無人機。

戰時如果規模擴大,中國可動員大部分汽車工業,大量轉產飛機製造。如果30%(約550萬輛)汽車製造能力轉產於飛機製造,按每300輛汽車轉產1架飛機估算、再加上西北大山內部隱藏的飛機製造廠,年產飛機可達到1萬架沒有問題。

第五,坦克、火炮和彈藥工業。中國能自產99式坦克以及各類火箭炮,例如中國具有高膛壓火炮技術,與德國技術相當。中國汽車工業也能提供雄厚的轉產潛力,預計汽車工業的10%可轉產坦克;按照60輛汽車可轉產1輛坦克計算,年坦克產量可達1.5萬輛。

火炮工業亦是如此。若有必要,民營企業也可以轉產火炮,而且產量不會小。此外,中國生產火藥的基本原料硝酸年產量達280萬噸為世界第一;以1噸硝酸約可生產1噸火藥(約6噸炮彈)來看,每年中國的硝酸供應量可生產1680萬噸彈藥。

結論

由於中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與轉化能力,使得中國得以在戰爭時期迅速轉產所需物資和武器裝備,這也是至今美國不敢、也不願意和中國展開任何形式戰爭的原因之一。

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中國強大的轉產能力,誰能想像汽車製造廠居然可以生產飛機、坦克或火炮呢?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