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遠方/《周處除三害》跨海逆襲 打開兩岸人心(張鈞凱)

圖/獨家報導主筆室製圖
圖/獨家報導主筆室製圖

獨家報導 張鈞凱/評論

中國大陸政治進入「兩會時刻」,但打開大陸網路社群平台,網民討論的不是為何取消總理記者會,也不是誰是新外長熱門人選,而是一部來自台灣的電影《周處除三害》,霸屏滿滿。

《周處除三害》由香港導演黃精甫執導,台灣男星阮經天主演,曾獲得第60屆金馬獎7項提名,可惜2023年在台灣上映時,票房卻不到新台幣5000萬元。《周處除三害》跨海到了大陸,今年3月1日正式上映前,在多地點映(試點放映)時已收穫不錯的口碑,目前票房已賣出近人民幣2億元(約新台幣9億元)。豆瓣評分更是高達8.2,碾壓大陸春節檔所有本土電影。

與此同時,《周處除三害》也在Netflix上架。對看慣刺激電影的台灣觀眾來說,《周處除三害》頂多稱得上一部「爽片」,主角陳桂林對邪教成員爆頭式處決,或許令許多人直呼過癮。然而,對於大陸觀眾來說,這卻是一部不得不稱頌為「大尺度」的佳作,對其熱議程度之高,台灣社會很難想像。

打開大陸版抖音,滿滿都是對《周處除三害》的影評或解析。有人說,協助黑道大哥處理傷勢的地下醫師張貴卿,帶有蔡英文的影子;也有人說,居於三大通緝犯次位的「香港仔」,代表美國對戰後台灣的政治綁架與勒索,而靈修邪教「尊者」林祿和則隱喻民進黨,洗腦著宛如台灣選民般的教徒們。大陸網民對這部電影開啟腦洞、奇思異想之大,讓人嘆為觀止。

圖/擷取自《周處除三害》粉絲團
圖/擷取自《周處除三害》粉絲團

《周處除三害》最受大陸觀眾讚揚之處,莫過於稱許其尺度之大。事實上,這部電影可謂集黑幫片、懸疑片、邪典(Cult)片於一身,有血腥暴力,也有裸露色情,但要說是顛峰之作,除了主角們精湛的演技之外,每一種吸睛的電影元素都還差了一點火候。

筆者的大陸同事看完電影後,寫了一篇短小精悍的感想,對大陸觀眾口中的「大尺度」進行了反思。她說「我們的電影在所謂尺度方面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和潮流」,還說「長期以來的電影審查制度,讓自我審查已經進入我們的血液中,很多電影創作者也在不斷自我審查」。換言之,《周處除三害》之所以能在大陸電影市場爆款,官方的審查制度可說是「功不可沒」。

其實中國大陸對於包含電影在內的文藝作品,有一套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審美標準,最早可追溯至毛澤東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好的文藝作品,必須要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審查制度演變到今天卻變得僵化,條條框框也越來越多,能在大螢幕上播放的影片,只剩下主旋律和正能量,本該有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人民大眾」,卻慢慢消失在審查制度的鍘口下。

「生命這樣的旅程,要用多少淚水來完整,是否我能期待遙遠天際,一起飛翔,新造的人……」,《周處除三害》有一首插曲《新造的人》,在片中是靈修團體抱團取暖的讚美之歌,但因為旋律動人、歌詞扣人心弦,反而意外成為大陸觀眾熱捧的歌曲。在兩岸關係冰封嚴峻之際,兩岸民意互相敵式對立,一部電影、一首插曲在大陸走紅,甚至撫慰人心,既不可思議,又難能可貴。

當人性被政治壁壘扭曲之後,「新造的人」成為了一種盼望和一種渴求,找回在善與惡、光明與黑暗之間徘徊躊躇的「真正的人」。《周處除三害》在大陸爆紅,讓人重新發現了兩岸之間不是只有政治怒視與憎恨,在迷茫、嚮往和情感之中有著更多超越政治藩籬的連結,那些叫囂著對抗、仇恨的民粹政客們,才應該是除人除己的對象。

台灣電影能在大陸發光發熱,得到觀眾們的認可與肯定,本身就是兩岸關係進展的良機。台灣對於大陸電影還採取不合時宜的抽籤限額制度,則扼殺了台灣觀眾透過電影進一步認識大陸社會的契機。春節過後,筆者到泉州觀看了大陸導演賈玲自導自演的電影《熱辣滾燙》,看到一名女性如何掙脫社會價值束縛,追求自我解放與成就的如戲人生,不禁為之感動而熱淚盈眶。

《周處除三害》與《熱辣滾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電影類型,但追根究柢,主角都是在各種碰撞跌倒中,重新找回「我是誰」。「我叫陳桂林」與「看心情吧」,是這兩部電影各自畫龍點睛的主角自白,也是內在精神相通之處。《周處除三害》能得到大陸觀眾的掌聲,《熱辣滾燙》也應該得到台灣觀眾的熱淚。兩岸關係在政治上糾結難解,那就讓電影先打開人心吧。

(作者為《香港01》駐台灣首席記者,廣州暨南大學講座教授)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