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七次協商未果 金門翻船危機的理性態度

台灣若不想治權空間受到壓縮,主權空間能維持現狀,屆時台灣只有三條路可以走,包括維護主權領土的軍事行動;容忍地理空間壓縮的現實;或是恭請美國出面調停協商。
台灣若不想治權空間受到壓縮,主權空間能維持現狀,屆時台灣只有三條路可以走,包括維護主權領土的軍事行動;容忍地理空間壓縮的現實;或是恭請美國出面調停協商。

張明睿/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

金門北碇島「海巡艇與大陸快艇」意外事件,已經快兩週了,事件本身不但沒有得到有效處理,甚至其效應已經傳導到「輿情、政治、軍事」諸多層次,以及被直接聯繫美軍入住金門後,特種部隊介入指導的猜測,儼然形成危機事件。

問題出在台灣在危機處理上,沒有掌握初始階段的透明溝通,加上政治正確的因素,讓海巡署陷於兩難困局,後轉由地檢署處理,透過司法的嘴說出兩艇「多次碰撞」事實,事件真相被揭露,海上碰撞導致大陸漁民傷亡成了事實,海巡署與台灣政治立場陷入被動。

前面所說的政治正確,當然不是指行政事務官,而是政務官員,台灣的政治機構,表面上是依法行政體制,但機關人事,除了可以直接派任黨職人員外,有些敏感而無法直接控制的機關,副行政長官一職,可以透過政治任命就職,以便貫徹黨意形成政治正確的規範,行政上添加了政黨政治的政治意識,這是在學術上常被提及的意識型態的另一種詞彙。

其實,事件本身並不複雜,相關單位面對實情,進行具體程序處理便可,「驅離或逮捕」意圖根本不是本案的重點。卻因政治正確的介入,將行政管理事件,自我升高為政治事件,將行政管轄轉變成了禁限制水域,禁限制的領土主權爭議,主動地向大陸方遞出了烽火信號。

事件發展的過程中,有記者問國防部長邱國正的態度,他說出「國防部不介入」語言,基本上這是正確態度,因為,國軍的介入會讓主權爭議成為事實。如果金門地區發生小局部「軍事摩擦」,從軍事行動的層面思考,是要克制還是不忍呢?這必須由政治階層來決定,畢竟,戰爭是為政治服務,政治決心不是國防部的事,而是總統政治官員的責任。目前,中央選舉完成,但中央權力尚未交接,這個決心應由新任,還是舊任決定,又將是一個問題。

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美國的態度,國軍的戰略早已對接美國的戰略思維,這從購買武器的種類便能推敲得出來。但美國現階段戰略目的,一來透過技術發展以抵銷解放軍實力;二來是要實現有效的軍事威懾,美軍的存在,是為威懾存在,必須接受「美中競爭戰略」節制,武裝衝突不是美軍當前的戰略與選項。美國特戰部隊存在金門,其本質也是「美國威懾」部署,今被大陸借梯上樓,仍是政治話語的延伸罷了。

從大陸一方來看,事件之所以擴散,導因於事件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台灣在網路上,對此事件的嘲諷與幸災樂禍,讓大陸民眾發現台灣人民對大陸仇恨意識的濃度,轉變了大陸人民對台灣民眾感情上的認知,大陸遂行的兩岸一家親政策,被雙方底層民眾給徹底撕碎。

大陸輿論譁然,迫使國台辦必須有所回應,只可惜大陸國台辦2月14日晚間第一次的緩和表述,未被台灣政治正確者妥善運用,反而變成對事件處理立場的堅持,如今雙方七次談判,卻無任何的結果。談判過程中,大陸海上行動逐次升高了強度與廣度,若大陸升級的行動態度,只是支撐家屬在談判時的有利地位,以爭取較多的關懷與補償,這仍是行政處理範疇的思考,代表大陸並未朝向政治與安全領域升級。

若事件的當事雙方,遲遲不能取得談判或協議的共識,有效處理行政上的爭端,時間的延宕,將更有利於大陸進一步的升級。大陸可以借著「有理、有利」的立場,不排除進一步政治升級,如取消兩岸政治默契,向主權清晰化發展,或是實質擴張大陸管轄領域,要求台灣進行政治協商等等。

由於事件的初始,台灣未顧慮人道主義執法,事件發生後,處理態度偏離透明程序,國際若要聲援台灣,其輿論也會顯得蒼白乏力,台灣若不想治權空間受到壓縮,主權空間能維持現狀,屆時台灣只有三條路可以走,包括維護主權領土的軍事行動;容忍地理空間壓縮的現實;或是邀請美國出面調停協商。

以上三者行動方案,軍事行動對應恐力有未逮,讓出管轄空間,則會失去行動彈性,並且美國也已經出來緩頰但效果有限,此三方案可能的代價,皆非台灣所樂見。理性方式乃是「政治正確」應離開事件本身,轉為基於人道關懷,有尊嚴的撫慰死者家屬;其次,金門水域雙邊覆蓋之所,恢復常態性潛規則管理;最後,為避免日後事件重演,雙方除了維持現有通報對口單位外,應將這次兩岸接觸模式保留,成為常態溝通機制的一部分,讓兩岸糾紛處理有軌跡可依。

(作者張明睿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秘書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獨家報導同步刊登)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