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峰/台灣特約評論者
2024年台灣地方領導人選舉投票日正持續臨近,屆時台灣民眾的選擇將直接影響未來4年乃至更長的台海局勢和2,300萬民眾的福祉。許多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蔡英文上任7年多以來,民進黨的「去中國化」和「倚美製陸」屢屢激怒大陸,兩岸關係險象環生。如果賴清德靠基本盤選民的支持當選,台海局勢恐雪上加霜。
一樣的兩岸立場,不一樣的台海情勢
身為民進黨的參選人和蔡英文的副手,賴清德信奉民進黨一直以來的台獨意識形態。2017年9月,賴清德在台立法機構自稱“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工作者”,成為首位在台立法機構公開主張“台獨”的現任行政機構負責人。今年6月,他在出席民進黨會議時宣稱自己的兩岸路線與蔡英文一致,「非常清楚、完全沒有模糊」。7月,他又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發文,主張強化台灣防衛威懾力、減少對大陸的貿易依賴。
賴清德的兩岸立場與蔡英文一致,他如果上台大概率會沿襲蔡英文的「去中國化」和「倚美製陸」路線。11月初他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他當選,“兩岸發生戰爭的機率是最低的”,因為他最有能力守護安全。他眼中的安全路線同樣是延續蔡英文的路線,主要是增加軍事威懾和依賴美國的支持。但他混淆的是他準備沿襲的蔡英文兩岸政策造成過去7年多兩岸關係的持續惡化,台海局勢持續緊張。正因這樣,賴清德的說法遭到大陸國台辦的警告:“’台獨工作者’就是戰爭製造者。”
賴清德曾公開說1996年的台海危機讓他決心棄醫從政,那他應該會記得當年那場危機的誘因正是李登輝兩岸政策對於大陸的刺激。繼李登輝之後的陳水扁是以39%的得票率僥倖當選,本就是少數人支持,上任後因為衝動、非理性的兩岸政策與大陸矛盾激化,讓台灣蒙受損失,被美國小布什(George Walker Bush)政府批為「麻煩製造者」。直到馬英九上任,兩岸關係才發生重大轉折,進入和平穩定的狀態。然而2016年蔡英文上任之後,兩岸關係又再度倒退回李登輝、陳水扁時期的冰冷、僵持狀態,台海被外界不少人視作全球範圍內一個新的「火藥桶」。
回看過去20多年,什麼樣的兩岸政策才能為台灣帶來和平穩定的環境,一目了然。
擺在當下台灣民眾面前一個不容迴避的現實是,當兩岸的綜合實力差距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擴大,當大陸社會的民族主義情緒與台灣社會的民粹主義相互刺激,蔡英文任內本就讓局勢惡化的兩岸政策,如果在未來不變,後果只會更加嚴重。時異勢殊,當台海情勢發生變化,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恐怕越來越難有轉圜空間。
台灣有更好的選擇
賴清德目前只有3成多支持率,他的支持者在整個台灣選民群體中屬於少數,大致覆蓋民進黨的基本盤選民。這說明不論是蔡英文7年多的執政還是賴清德過去多年的施政,都未能贏得台灣多數選民的認可,故仍然只能依賴基本盤選民的支持。
其實,民進黨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遭遇的歷史性慘被,已經說明台灣的人心轉向。只不過後來蔡英文和民進黨藉由香港修例風波反覆渲染大陸的威脅,才僥倖贏得2020年選舉。但民進黨在2022年「九合一」選舉的再度失敗說明民進黨還是未能在更大範圍取信於民,所以時至今日,有6成台灣選民希望政黨輪換。正因這樣,賴清德目前的選舉策略便是分化藍白,像蔡英文當年那樣渲染大陸威脅。
然而,如果賴清德像2000年的陳水扁那樣因為競爭對手們鷸蚌相爭而漁翁得利,僅靠少數人的支持便贏得選舉,那無疑是對民主精神的扭曲,是對台灣希望政黨輪換的6成民意的背離。一旦如此,那麼他上任之後,大機率將會回饋他的基本盤選民,即使後者只是少數人,即使回饋基本盤選民有可能妨礙台灣社會整體利益。
賴清德如果當選,依照他的兩岸政策,他很可能會增加軍事預算,幻想透過「以小搏大」的「不對稱作戰」與美國支持來威懾大陸。但這樣做既會浪費納稅人的錢,又會讓兩岸關係陷入惡性循環。「以小搏大」的「不對稱作戰」在巨大的綜合實力差距下除了滿足內心幻想之外,已經不具備現實意義。美國的支持同樣受制於現實主義原則,如果美國介入台海的收益被成本反超,台灣恐面臨被拋棄的風險。
被民進黨和賴清德忽略的是,台灣本來應該有更好的選擇和命運。大陸不希望台海被推向「兵兇戰危」的險境,因為大陸的國家發展大局和改革開放事業決定和平發展才是最明智的選擇。但如果大陸的「反獨」紅線屢屢被衝擊,一旦達到量變引起質變的臨界點,對於台海兩岸都是最糟糕的局面。去年佩洛西事件就是一個十分危險的警示。兩岸關係經過蔡英文7年多施政的影響已到了經不起折騰、衝擊的地步,當務之急是重回和平穩定狀態。但從賴清德一貫的表現來看,他恐怕會讓本就危機加劇的台海局勢雪上加霜,為台灣未來增添許多不確定性。(文章授權轉載至華夏經緯網專稿)
更多《獨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