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愛沙新關係的美麗與哀愁

愛沙尼亞外長薩克納日前表示,已同意台灣以「台北」名稱,在首都塔林開設經濟或文化代表處。
愛沙尼亞外長薩克納日前表示,已同意台灣以「台北」名稱,在首都塔林開設經濟或文化代表處。

黃惠華/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外交部長吳釗燮應邀赴立陶宛出席「民主之未來:對抗極權主義」論壇,並訪問拉脫維亞及愛沙尼亞。除了智庫交流,吳釗燮此行,最為重要的任務是洽談愛沙尼亞設處問題。但是,中國大陸卻敦促愛沙尼亞不要允許在台灣設立辦事處。此前,立陶宛與台灣建立台灣名稱辦事處,引發中國抗議至今,問題仍未解。

蔡英文執政以來,丟掉的邦交國不少,外交部為了挽回顏面,只好從跟台灣地位相當的波海三小國下手,台灣目前在立陶宛及拉脫維亞二個波海國家已設有代表處。若完成愛沙設處的任務,代表台灣外交有望取得突破,值得關注。

波羅的海安全新策略 值得取經?

雖然台灣與波羅的海國家缺乏地緣政治連結,但都是美國對抗中國、俄羅斯的戰略棋子,這是台灣與波羅的海國家往來的前提之一。

吳釗燮此行除了參加立陶宛「民主之未來:對抗極權主義」高階論壇外,另將赴「拉脫維亞國際事務研究所」(LIIA)及愛沙尼亞「國際防禦安全中心」(ICDS)兩智庫發表公開演講,傳達台灣與波海三國人民同樣秉持自由民主信念,以及致力對抗極權的努力及決心。

由於波羅的海三國都是北約成員國,也是北約對抗俄羅斯的戰略前沿,台灣與波羅的海國家同樣面臨相同的戰略地位,分別與中國、俄羅斯軍事衝突的迫切危機,吳釗燮此行就雙方在安全領域上交換意見。

其中,波羅的海國家新的徵兵制與反俄策略,這些經驗對台灣來說值得借鏡。北約核心任務聚焦在「威懾與防禦」能力,其中與俄羅斯有邊境潛在衝突的波羅的海地區,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如何進行重組軍事能力,與北約軍力同步發展,是主要的關鍵點。

這三小國人口數加起來不過600萬,影響三國國土防衛量能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危機,自從2014年烏俄衝突之後,波羅的海三國開始恢復徵兵制,希望能夠打造一支因應混合戰爭的快速反應部隊,重組防衛力量,建構一套快速反應體系。

例如,拉脫維亞總統李維茲(Egils Levits)表示,「拉國可能不得不增加國防支出並實施不分男女、全民皆兵的義務兵役制,有助於提高具有軍事技能的後備軍人人數」。此外,計劃在2025年前逐步調高國防預算,從目前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左右提高至2.5%。

拉脫維亞國防部長帕布瑞克斯(Artis Pabriks)提議,「恢復實施2000年代中期摒棄的義務兵役制,還包含長期居住在國外的拉脫維亞公民。因為每個公民都應該參與保衛國家,這種參與是拉脫維亞免受俄羅斯軍事侵略的最重要保證之一。只是,波羅的海國家經驗,是否值得台灣國防部前往取經?倒是值得再思考。

畢竟,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對舊蘇聯時期領土的野心逐漸暴露出來,所以三小國隨時都有被併吞的可能性。但是,兩岸關係並未出現誰併吞誰的問題,在大陸推出融合政策之下,兩岸維持現狀的可能性還是存在,這也是符合台灣的主流民意。

然而,民進黨執政以來,為了抗中保台,不惜像哈瑪斯激進組織一樣,高強度的武裝台灣,採取可以跟中國大陸玉石俱焚的政策,哪管人民可能陷於戰爭水火的困境。

台灣與愛沙尼亞發展關係 值得期待?

波羅的海是美國、北約與中國、俄羅斯的戰略競爭之地,這個地區在美國強調是一個民主與專制壁壘分明的區域,台灣若在愛沙尼亞新設代表處,愛沙將被設定到美國與中國全球競爭的框架內。愛沙尼亞2022退出了中國的17+1機制以及一帶一路,愛沙尼亞轉向台灣靠攏,在台設代表處也是間接向美國宣揚的民主價值觀靠近。

愛沙尼亞人口只有130多萬,愛沙尼亞與台灣建立非外交的新關係,顯然有經過評估,中國可能的經濟與制裁報復,應該不會不影響該國經濟利益,這是從愛沙尼亞產業結構著重資訊及電子產業,加上便宜的勞動力看得出來,所以,愛沙反而希望從台灣吸引更多資金和技術進入愛沙尼亞經濟體系。

中國可能的報復措施

今天波羅的海三國已經成為歐洲大陸上反對中、俄的領頭羊。不過歐洲其他國家,包括鄰近的波羅的海的東歐國家,並沒在台灣問題上表達支持立場,也不想進一步惡化與中國的關係。

依照過去立陶宛被中國制裁的經驗,愛沙尼亞恐怕面臨同樣的報復的命運,無論是外交政治還是經濟互動的角度來看,對愛沙尼亞各方面都極為不利。愛沙尼亞與中國的利益關係可能因此被徹底破壞,因為台灣問題對中國來說至關重要,對中國來說這是一條紅線,中國認為跨越這條紅線就是侵犯其主權、領土完整、干涉內政。

而在傳出台、愛可能互設代表處之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就在例行記者會上警告,中方敦促愛沙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的莊嚴承諾,不容許台灣設立任何官方機構,切實維護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

在中國大陸的壓力下,儘管愛沙尼亞不承認台灣是個主權國家,外交部長薩克納甚至強調,不會與台灣發展政治關係,愛沙尼亞只是要維持與台灣的非外交關係,以此規避被中國制裁的風險。但是即便如此,中國政府為了表明捍衛其主權核心利益的決心,可能採取最嚴厲反應,這是台灣與愛沙尼亞必須共同面對的風險。

(作者黃惠華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獨家報導》同步刊登)


更多《獨家報導》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