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的骨氣與勇氣

文/主筆室

賴清德總統13日拋出恢復軍事法庭、限制兩岸學術與文化交流等17項措施,加上日前移民署取消陸配「亞亞」居留許可,要求「亞亞」強制出境,這些舉動讓許多人為台灣政治緊縮、兩岸關係的惡化,感到憂慮。75位學者26日署名提出「捍衛台灣民主法治與和平安全」聲明,發起人包含中研院院士陳培哲、左翼聯盟祕書長黃德北,以及學者馮建三、盧倩儀等人。黃德北昨天上午與馮建三、盧倩儀舉行記者會說明發出這份聲明的目的。當中提到賴清德總統就任以來,不斷妖魔化中國大陸,以戴紅帽子方式打壓不同意見,進一步激化台灣社會對立,以民粹主義凝聚支持者,他們共同呼籲民進黨政府應懸崖勒馬,不要為短期政黨利益,再做出危害台灣民主法治與和平安全的事。

我們應該佩服這75位學者的勇氣,他們看清當前局勢發出良心的呼籲,為什麼說這是「勇氣」,因為以現在的社會氛圍,這樣的言論可能遭致執政者羅織罪名,也可能遭民進黨側翼出征,他們不畏這些後果挺身而出,真正展現知識分子的「言所當言」。

民進黨是社會運動起家,因此與許多社運團體本來就有較多的情感連結,許多國民黨執政時期的社運領袖,在民進黨取得政權後選擇「噤聲」,以前批判國民黨的「痕勁」完全不見了,甚至有些被延攬到政府機關或國營事業擔任要職,從此過著他們以前批判或不屑的日子,相對於這些人「吃香喝辣」的前社運人士,這75位學者展現的風骨,更令人敬佩。

「知識分子」心中自有一把尺,一把明辨是非的尺,「知識分子」以前稱之為「讀書人」,讀書人就是要有「骨氣」,孟子曾說大丈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現在「大丈夫」少了!「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會被認為「八股」、「陳腔濫調」,殊不知,時代雖然在變,但做人的基本道理,知識分子的核心操守依舊應該堅持。

由於民進黨掌握國家機器,近來檢調針對「大罷免」在台南及花蓮的舉動,就引起不少非議,陸籍配偶「亞亞」發表支持武統言論,被陸委會以行政命令要求離境,越來越多的事證,讓民眾擔心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正在急速倒退,言論自由空間正在快速被壓縮。面對這些情形,許多人選擇「沉默」,而75位學者在聲明當中特別提到「當納粹在德國大肆逮捕猶太人與異議人士時,德國社會普遍選擇了沉默,有些人甚至站出來大聲讚賞這些暴行。然而,當蓋世太保開始把矛頭對準普通百姓時,人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卻已為時過晚。最後,這種集體的沉默與縱容將德國推向極權獨裁的深淵,並使其陷入一場瘋狂的戰爭災難中」。

26日出席記者會的左翼聯盟祕書長黃德北說出當前的情境,他說「在目前的形勢下發出這種聲明,有很大的壓力,雖然許多人認同,卻表示不便擔任發起人」,而這一段話充分說明現階段的社會氛圍與實際情況,也更顯現這些學者作為「知識分子」的風骨與勇氣。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