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十五年,在工安與環保上零缺點紀錄及無安環衛(EHS)理賠申請紀錄的石化業模範生—李長榮化工,居然在五星級市長轄區內發生重大工安事件,引起社會各界極大震撼。不僅讓政府提倡的高質化石化產業政策破了功,更凸顯政府對業者的監督、管理及究責,一點都不能馬虎,也沒有僥倖的空間。
台灣石化工業產值高達新台幣一.七兆元,二○一三年更達一.九二兆元,是台灣三大兆元產業之一,在台灣經濟發展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大高雄是台灣分佈面積最廣、產值最高的石化工業區,地下管線密集串接,幾乎貫穿整個高雄市區。隨著中油發展,也滋養出李長榮、中石化、中纖、國喬、台聚、大連、台橡等高雄在地民營企業,創造出三十多萬個就業機會,攸關超過百萬高雄居民生計。
業者吐槽油品石化中心
無可否認,石化業所衍生的污染和工安事件,不但在台灣各地引發民怨,更成為環保團體抵制的頭號對象,也導致原本預定投資超過新台幣九千億元的國光石化開發案半途喊卡。
基於環保工安、居民就業與經濟發展等三者並重的考量,經濟部長杜紫軍將災後管線的安檢、維護與落實執行,列為短期內首要任務;其次是考慮管線與工廠位置的重置,如將行經市區的管線移往海邊、港口等。中長期而言,在高雄港外海填海造陸闢建「油品石化中心」,同時將高雄港第三港區、南星計畫、遷村後的大林蒲、鳳鼻頭等基地連成一線,成為我國石化產業的一串珍珠,應可同時解決環保工安、居民就業與經濟發展的困境。
對於經濟部提出的石化專區構想,石化業者並不看好。石化工會理事長陳武雄就毫不客氣指出,畢竟說容易、做困難,例如南星計畫提出到現在,一晃眼過了二十年,至今未見成果。規劃在海邊的國光計畫,投入五億元,卻說停就停,這些前例都讓石化業者寒心。台塑石化董事長陳寶郎也認為,雖然高雄氣爆引起大眾重視工安問題,規劃石化專區的構想也很好,但還需要通過輿論和環評的考驗,「能真正蓋起來才是本事」。
研發經費僅百分之30
其實,經濟部在國光計畫喊卡後,曾提出至二○二○年前,石化業產品的附加價值率需由目前的百分之十四‧五提高至百分之二○,研發投入經費需佔營收的百分之二○的政策,並將以此作為赴海外投資的審查標準之一。
但三年過去了,台灣石化業產品的附加價值率卻降至百分之十以下,業者投入的研發經費也僅佔營收的百分之○‧三而已,在在顯示業者對政府的產業政策已失去信心,根本無心投資於機器設備的更新與產業結構的調整。
反觀彈丸之地的新加坡,不產一滴石油,其石化產業的質與量,皆遠遠落後於台灣,可是在十年後卻有滿滿的石化廠。除了新加坡政府投入鉅額資金,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填海造陸方案外,更將七個小島串連起來,打造出裕廊島石油化工中心,只靠一條長二‧三公里的聯外道路和新國本島連接,進而吸引如荷蘭皇家殼牌、美國杜邦、台灣長春石化等國際大廠紛紛前往投資駐點,己成世界三大石化重鎮。
不單是這樣,新加坡政府還將裕廊島石化中心導向電子材料、金融等高質化領域。長春石化集團創辦人林書鴻就直言,有了具體可行計劃,也要有執行的魄力做配合,事情才會有好的結果,就如同樣一件投資案,在裕廊島石油化工中心,三個月就有了成效與進展;但在台灣,五年過去了,還在為環評問題吵鬧不休,的確需要借鏡新加坡的成功經驗。
應採量在外質在內策略
基於環保與工安的現實考量,專家學者建議國內石化業者應採取「量在外、質在內」的發展策略,亦即將中國大陸台商的原料需求,由開放投資於中國大陸興建輕裂廠來供應。目前福建漳州古雷半島、廣州惠州大亞灣、天津濱海新區與遼寧盤錦等化工園區,均具輕裂廠發展條件與合作意願,未來台商應可結合這些園區,進行大宗石化產品量的發展與擴充。
此舉可促使國內石化業者掌握在中國大陸已有的產業價值鏈,由中下游向上游運作整合,發揮產業鏈整合效益,同時國內的石化業者也可逐步轉型,朝向高值化產品的發展途徑前進。
全球石化產業發展亦是依循這兩個軸線進行,一是「量的擴充」,例如中東產油國家利用自產的價廉天然氣原料大肆興建石化中心,以及中國大陸為滿足市場需求快速增建煉化一體的輕裂廠,均為利用「擴充產能、追求最低成本」的策略來切入大宗石化產品的經營思考模式。
另一個發展軸線就是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先進國家如日本、德國與荷蘭等國的石化業者,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至少佔營收的百分之三,甚至高達百分之五,開發高值化石化產品,所以德國的石化業產品會有百分之三○的高附加價值率,甚至後起之秀的新加坡也有百分之十七的附加價值率,如此才能利用「量少、價高、易運輸」的特性,維持國內生產並保有原有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