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為了交際應酬,幾乎天天醉, 一年可以喝掉一個20呎貨櫃的葡萄酒……」 一位曾經縱橫商場的「酒國英雄」,在加入慈濟志工後, 毅然決定茹素、戒酒,並積極參與賑災工作。 這一段「從『杯』門入『悲』門」的轉變過程,展現的是陳金發有決心、有毅力的志氣。
日本311大震後,成田機場、羽田機場一度關閉,旅客滯留機場,渴望早日離開日本;臺灣機場同樣擠滿牽掛家人的日本人,其中有一位臺灣人,不是記者也沒有家眷在日本,卻設法在災後24小時抵達東京,他是陳金發。
十八、九年來,陳金發是慈濟國際賑災的資深成員,曾在兩年間往返柬埔寨22次,走進糧荒的北朝鮮、難民流離的亞塞拜然、戰火頻仍的阿富汗、海嘯重創的斯里蘭卡等。
加入志工前,陳金發雖然衣食無虞,生活富裕,但是並不快樂。因為,每天除了上班的兩個小時,以及睡覺的時間外,幾乎都在喝酒。酒,緊緊跟了陳金發二十幾年。
創業維艱,染上酒癮
白手起家的陳金發,在創業時期,急著要建立人際關係,於是在「做生意就是要應酬喝酒」的商場觀念下,養成了喝酒的習慣。
事業漸漸穩固,「酒量」也隨著交遊廣闊越來越「海派」,沒事時就打電話邀集「酒友」開懷暢飲,每天喝得昏天暗地。那時的陳金發一年可以喝掉一個二十呎貨櫃的葡萄酒。
岳母患病,結下慈濟因緣
83年3月,陳金發的岳母病危,她交代孩子們,要將畢生省吃儉用的積蓄以及所有首飾,都捐給慈濟。身為女婿的他,接受家族的推舉,出面處理有關事宜,也逐步開啟與慈濟志工互動的因緣。
後來,證嚴上人知道陳金發貪愛杯中物,一次利用他拜訪慈濟之際,像慈母般以柔性的慧語點化啟迪:「這位陳居士很愛喝酒,但是他只有『酒地』,沒有『花天』。」 這項另類讚歎,保留了他的顏面,也深深觸動陳金發的心。
慈濟醫學院創校前夕,證嚴上人指著烈日下正揮汗挽袖協助善後工程的志工們,對陳金發說:「他們之中,有很多人跟你一樣是董事長喔!」他看每個志工都穿著簡單的便服蹲在那裡工作,而他也是董事長,卻站著觀看,感到很不好意思; 雖然也很想捲起褲管、脫下鞋襪參與他們,終究沒有付出行動。但這也讓他開始思考:證嚴上人究竟花了多少心血,才讓一塊荒地變成我現在所見的醫院規模?
在慈濟志工解答了陳金發的疑惑,從慈濟醫院動土興工到醫學院正式開學,這十年來的艱辛過程,詳細地講述了一遍。就在他們講述的同時,他一直在想:當證嚴上人帶領著志工從事這些偉大工程的時候,我在做什麼?一向對自己白手起家引以為豪的他,受到莫大衝擊。「這十年,我究竟做了什麼?」想來想去,除了 數也數不清的「酒瓶」荒唐生活外,好像什麼也沒有。
陳金發在回臺北的路上,越想越覺得慚愧──過去多少年的歲月似乎都白過了。 那天晚上即告訴太太:「從今天起,我要開始吃素。」隔天,他心想:既然都決定茹素,何不藉此機會,把戕害身體的喝酒陋習也一併戒掉。從那天起,他滴酒未沾。
從「杯」門入「悲」門在志工服務中陳金發體會到:有人有能力付出,有人需要幫助,只要當下有心,就一定有緣;既然有緣,就該彼此關懷,即使只是一、兩句安慰的話。
一個鼓勵讚許的眼神
過去醉茫茫,現在卻是為了幫助別人而忙。鐵漢柔情,多次擔任賑災團領隊的陳金發,用自己的生命見證世間苦難之後,也更清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