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灣第一家族—林本源家族〈板橋林家〉,擁有遼闊土地與政商資源,卻固守傳統產業。如今,林家第七代林明成,抓緊家族轉型的方向盤,以金融事業,拓展家族圖譜另一番景象。
板橋市舊名「枋橋」,更早一點稱做「擺接堡」,歷來是台灣台北縣府所在地。靠西北角有座名為「板橋別墅」的龐大舊式建筑,俗稱「林本源宅」,也就是被列為二級古蹟,馳名中外的「板橋林家花園」。
其實,林本源並非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板橋林家的家號,第一代移民來自現今福建的龍海縣,清朝時屬福建漳州府管轄,叫做龍溪縣,也就是說,這裡的人都是所謂的漳州人。
「板橋林家花園」佔地五萬七千二百平方米,相當於一萬九千坪,幾乎是清代板橋市面積的一大半。花園建築的木材,都是採用名貴的樟楠,並且,重金禮聘「唐山師」越過「黑水溝」來設計建造的。
渡海來台
整個設計風格,模仿晚清大臣盛宣懷在蘇州的「留園」興建,亭台池榭不但雅緻畫意,又注意體現八閩情調,儘管時光流轉,「板橋林家花園」仍是台灣首屈一指的古式庭園代表。
建造庭園全部完工耗時四十年,耗資五十萬兩銀子,同時興建的,相當於繞現今中正一區(城中區)一圈的台北府城垣(城牆),也不過花了二十萬兩銀子,板橋林家在當時的氣派,不難想見。
時光推回二百三十多年前,從事賣油生意的福建漳州府龍溪縣人林應寅,感於當地人家生活十分清苦,根本買不起油,他的生意也越來越難做,遂想到離鄉背井,到外地去闖闖看。
附近鄉人跟他說,台灣是座美麗的島嶼,有廣大的平原沒有人去開墾,稻米種下以後,只要不缺水,就會長得很好,一年甚至可以收割兩到三次,只要肯用心,沒聽說過到台灣有餓死的。
清乾隆四十三年(西元一七七八年),林應寅帶著夢想渡海來台。第一站,他來到當時隸屬於淡水廳的新莊(今新莊中正路與大觀街交界,恆毅中學對面),找了個房子暫時安頓下來。
當時,新莊腹地廣大,開發較早,又有大型船隻可經由淡水河、大漢溪直接出海,從大陸福建、廣東沿海來的商人,都在此卸貨販賣,交換台灣當地的特產,包括稻米、茶葉、樟腦、鹽等貨品回去,這是相當有賺頭的行業。
雖然有機會賺進大把的銀子,可是,林應寅沒有本錢,只能靠著在福建時讀了點書,就地開了間私塾,教教小孩讀書識字,謀個溫飽過日子。
發跡開始
私塾的收入只能勉強過日子,林應寅就叫兒子林平侯向鄰居米商鄭谷學習經商,林家真正發跡的一代,就從林平侯開始,一路聚富成台灣第一代首富。
小時候的林平侯,受僱於米商鄭谷家,如同許多白手起家的富豪一樣,都是從基層歷練起,由於林平侯勤勞認真、處事明快,很獲東家賞識,不久之後,他以自身積蓄,再加上東家鄭谷資助,自立商號,開始獨當一面。
靠著自己的勤勞,林平侯迅速累積了不少錢財,加上,他相當善於交際,又有獨到的商業眼光,大膽跨足鹽業、航運業,從個單純的米商,變成了來往台灣與大陸的貿易商,不出數年已經儼然是個富紳,連中南部都知道有林平侯這號人物。
林平侯的企圖不止於此,長期經商讓他深諳政商結合的利益,他轉而向朝廷「捐官」,也就是花錢買官做,俗話說,運氣來了連牆都擋不住,他的仕途同樣平步青雲,最高當到廣西柳州四品知府大人官職。
晚年辭官回台後,台灣發生了大規模的械鬥,一開始是閩、粵移民的土地及用水之爭,後來卻變成漳、泉間的紛爭。總計清朝兩百年間,重大械鬥事件發生過一百多次,板橋「大眾廟」的設立,就是為了紀念漳泉械鬥中受難的漳州人。
當時的新莊,泉州人居多,林平侯家族因為是漳州人,又是有錢的大家族,時常受到騷擾。林平侯基於安全考量之下,決定舉家遷到「大嵙崁」(現在的大溪國小附近),並築起一座方形的石頭城,利用當時的大嵙崁溪航船,繼續做米和鹽的生意,帶動了整個大溪地區米業、茶業、樟腦業的發展。
成為首富
另外,他也收買開墾荒地的權利,當起開墾大戶,勢力範圍擴大到現在台北市、新莊、大溪,甚至遠達淡水與宜蘭一帶,成了不折不扣的大地主,奠下板橋林家首富的基業。
林平侯有五個兒子,分別掌管「飲」、「水」、「本」、「思」、「源」五記,其中,林國華的「本」記與林國芳的「源」記較為出色,因此,大家稱住在板橋的林家為板橋林本源。
林家再經林國芳、林國華的銳意經營,不但經營米業、鹽業、航運業、樟腦業以及錢莊等等,更是鑿圳墾地,開墾淡水、桃園、宜蘭一代的土地,終於成為台灣首富。
清道光二十七年(西元一八四七年),林家為了生意上方便,在板橋找了一塊好地方,蓋了一座「弼益館」,專門用來收租,這也成了林家遷移到板橋的開端。大嵙崁在山區裡,交通不便,又有瘴氣與生番的困擾,再加上板橋一帶的漳州人希望林家能遷居板橋,來壯大漳州人的勢力,於是林家在「弼益館」旁邊蓋了一座三落大厝。
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三落大厝落成,林家就再次舉家遷到板橋定居,一直到今天。林家遷到板橋後,又有不少的建設。直到咸豐五年(西元一八五五年),為了抵抗泉州人,由林家出錢出力和板橋人士一起興築的土石造板橋城落成。
這座城牆包圍著林家和當時板橋最繁榮的幾條大街,位置大約在今天西門街、南門街、北門街與館前西路圍起來的地方。城牆開了五個門,分別是東、西、南、北門以及小東門,可惜在日據時代明治三十四年(西元一九○一年)已被拆除,只留下南門街、北門街等街名供後人憑弔。
雨露均霑
同治二年(西元一八六三年),林國華的兒子林維讓兄弟與泉州人莊正設立大觀書社,希望與泉州人合作,利用教育的力量化解漳、泉的糾紛;十年後,改大觀書社為義學,免費招生授業,甚至發給生活費。
另一方面,林家為了安置越來越多的人口,加蓋的五落新大厝也於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落成。光緒年間陸陸續續修建的林家花園,在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全部完成。
林國華這一代後,繼起的林熊徵(今華南銀行董事長林明成父親)又將林家推上另一個高峰,全盛時期,林家事業橫跨兩岸,版圖從長江以南,遍及南洋各地,並以「華南」二字開銀行。
林熊徵這個人,神龍見首不見尾,很懂得用人,他鼓勵夥計入股投資或借錢給老闆,為了分紅入股與套利,夥計因此特別賣命。從現代眼光看來,林熊徵算是「員工分紅入股」祖師爺,就連家臣子孫都能富甲一方。
林家「家長」(即大帳房)許丙,係林熊徵最倚重的左右手,日據時代還貴為四位台籍貴族院議員之一,甚至,差點當上偽滿州國宰相,權勢驚人,留下龐大遺產,他後代則撐起永昌集團,其子許敏惠曾任華南銀行總經理及董事長。
許丙的秘書劉天祿,為第一金控總經理趙元旗夫人劉伶君的爺爺,離開林家後,借用許丙的「永昌」商號,從事貿易,經營過圓山保齡球館、高爾夫球場,一時飛黃騰達。
林家另一位管家李土的後代李傳洪,目前在大陸經營石化業,是貴族私校薇閣小學的董事長,關係通達兩岸高層。就連林家的家庭老師兼文膽、連戰祖父連雅堂當年也入股華南銀,打下連家豪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