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讓城市變的巨大,但唯有文化,才能讓城市變的偉大」,新竹縣市長林智堅曾說,的確,古蹟是歷史在我們四周活生生的呼吸,為搶攻文化財,古蹟的活化與再利用的議題近年日益發燒。
尤其在文創產業競相進駐台灣各地老建築的浪潮下,如今它們已不再靜靜的蟄居,透過創意經濟注入的活力,擦亮它們看遍繁華起落的眼睛,再次粉墨入世,且看迎面相逢的古與今,迸擊出怎樣的火花!
紀州庵 從料亭到文學森林國
驟雨稍歇,連日來被擠壓得喘不過氣的晦澀天空,露出難得的笑靨。淡淡的陽光正透過寬闊的大格窗子射向桌面,在沙漏流向三分之一刻度的瞬間,老作家正舉起燒水壺,用沸水沖出陣陣茶香,帶著阿里山霧嵐滋潤的山林之氣,盡情融入周遭濃密的書香之中。
台北最新一處風景,也是台北愛茶人同時擁抱書香與茶香的最新地標:台北市定古蹟「紀州庵」,經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斥資一千六百多萬元、歷經十年修復的「離屋」日式建築,已於前年正式啟用。
將與「紀州庵文學森林」中已營運兩年的新館、公園綠地等結合,在綠意環抱愜意空間,正式以古典與現代交錯、書香與茶香共舞的氛圍,開啟嶄新的一頁。
紀州庵可不是尼姑庵,在一九一七年的日據時期,她可是最受日本人喜愛的水岸休憩區「川端町」內,由日本平松家族經營的著名料理屋,座落今天的同安街底、水源路旁。當時聚集了許多料理屋、茶館、藝伎館,吸引不少日人在此宴客飲酒,不僅深受日本高階軍官喜愛,由於距離南機場頗近,二戰末期也曾作為神風特攻隊受賜天皇御酒的所在。
追想半世紀前的文學風光:日本著名現代詩人北原白秋於一九三四年訪台時,曾在紀州庵接受台北鄉土歌謠研究會「若草會」招待晚餐。戰後由省府接管為公家宿舍,六○年代逐漸轉化為現代文學重鎮,以紀州庵為中心延伸至廈門街、牯嶺街一帶,文學報刊及出版社林立,孕育出林海音、余光中等多位現代文學作家,而爾雅、洪範、純文學等出版社也不約而同設立於此。
其中小說家王文興還曾定居於紀州庵,著名小說「家變」就是以此處為背景撰寫;可說文學氛圍十足。
可惜1990年代的兩場大火,讓紀州庵本館與別館付之一炬,只留下「離屋」日式建築。因此紀州庵於2004年被台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就特別將此地規劃為「台北文學森林」,園區分為四個部份,分別是紀州庵本館、紀州庵新館、公園綠地與停車場。可惜因部分住戶不願遷離,因此古蹟重建工作一拖再拖。反倒是隸屬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下的「文訊雜誌社」,於2011年6月與台北市文化局完成簽約,接手紀州庵新館的營運。直至2014年5月正式啟用修復後的離屋,總算重現風華。
目前「紀州庵」,除了一樓大廳不定期推出各種文學展、二樓演講廳與三樓教室經常舉辦各種文學講座外,一樓左側作為「文學茶館」,讓朋友們在濃濃文學芬多精的薰陶下,看展覽、聽講座、品好茶。
北投文物館 佳山溫泉旅館大變身
座落台北市北投區幽靜山腰的「北投文物館」,伴隨溫泉產業而誕生,占地800餘坪,建築面積約300坪,從日據時期的1920年代至光復初期,始終都是官商雲集、人文薈萃且幾乎夜夜笙歌的場所。至1998年經台北市政府列為古蹟,並於2008年完整修復後,又成了台北最有茶味的歷史建築。
文物館前身為日據時期北投最高級的「佳山」溫泉旅館,不僅曾作為日本軍官俱樂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還曾做為神風特攻隊的度假所。國民黨政府遷台後先改為「佳山招待所」,後來經拍賣成為私人度假別墅,一度還成為拍攝古裝片的場景「古月莊」,之後再改為「台灣民藝文物之家」,保存台灣早期民俗文物。2001年起在民間與官方的努力下,經過整整五年漫長的修復工程,終於在眾人企盼下,於2008年初春重現幽雅風華,正式對外開放營運,目前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經營管理。
作為結合歷史建築、茶藝與文化藝術展演的北投文物館,負責營運的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將北投文物館的古蹟活化方向定位在結合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重質不重量地來運用空間。
在多元文化經營的理念下,目前規劃為三大常態展示區:台灣民俗文物區、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區、服飾織繡品區,雖然受限於展覽空間以及古蹟利用規範的種種限制,但仍積極推動各式文化推廣活動,包含日本裏千家茶道課程、日式和菓子體驗課程、佳山抓周以及諸如布袋戲、皮影戲、和服、香道等。未來將朝向文創整合的平台前進,伴隨其翩翩風度再創藝文新傳奇。
台北故事館 留住台灣茶葉輝煌
台灣茶葉在清朝中葉以迄日據時期,曾經風光行銷海外五十餘國,不僅締造了北台灣的經濟蓬勃發展,也造就了大稻埕富可敵國的茶商無數,至今仍留下許多風格獨具的西式洋樓,見證台灣茶葉曾有的輝煌。於日據時期大正三年(一九一四)建成的「台北故事館」,就是當時擔任茶商公會會長的大稻埕茶商陳朝駿所建造的休閒別墅,兼作招待南洋貴賓訪客之用,據說革命期間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與胡漢民都曾是座上客。建築物採英國都鐸樣式建造,別具風格,曾有「台灣百景之最」的美譽。
從日據時代到國府遷台,曾默默的見證了台北城的成長與變遷,其間也曾數度易主或易名,或作為圓山別莊,為前立法院長黃國書的私宅。數年前經台北市政府訂為三級古蹟後重新開幕,正式稱為台北故事館,由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國慈認養經營,首開「私人認養」古蹟的先例。
陳朝駿當年興建別莊時,正是西風東漸、台灣茶業外銷達於鼎盛的時代,當時從基隆河乘船可通往當時的商業中心大稻埕,今天美術館的一部分也曾是它的後花園及私人跑馬場。今日登上二樓在小洋台眺望基隆河,以及日治時代的「台北神社」(圓山飯店現址),遙想二十世紀初期,萬船齊發自大稻埕碼頭浩浩蕩蕩滿載茶葉經此前往淡水港,而意氣風發的富商巨賈或金髮碧眼的洋人買辦則在此登岸前往別莊,抑揚有致的聲腔迴盪在石階牆垣的杯觥交錯之中,時空儼然拉回舊時的繁華夢境。
台北故事館重新開幕以來,除了透過老照片和老故事,一起見證並懷念台北城的歷史風華外,館內也在庭院茶會區規劃系列茶文化推廣活動,包括故事茶會、茶藝表演、茶道欣賞、茶葉講座等,邀請大家一起來此聽故事、品茶香,追憶過去的生活點滴。
紅樓劇場 鬧區的文化傳承
座落台北西門捷運站成都路口的「紅樓劇場」,曾是全台灣第一座示範性的公營市場,也曾是西門町的電影娛樂中心,卻在70年代以後逐漸衰微而幾乎遭人遺忘。
所幸1997年經公告為三級古蹟,台北市政府原規劃為「電影博物館」,2002年變更規劃為說唱劇場,由市府文化局先委託財團法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承接古蹟再造的重任,多年後再交予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經營管理。
紅樓今天讓文化藝術融入鬧區,成為深受各階層喜愛的休閒中心。除了傳統戲劇、說唱藝術、兒童劇場等不下數百場的演出外,也有偶像團體或個人的演唱會,呈現多元繽紛的劇場新氣象。平日更成了文化人以及記者會、流行時尚發表會的最愛。
紅樓劇場特殊的「八角型」紅磚建築,是日據時代日本年輕建築師近藤十郎來台一展抱負的代表作,也是台北僅存的紅磚樓;由於基金會的努力,歷經歲月風霜沖刷洗禮的紅磚外觀,依然能保有百年傳承的婉約之美,而飽含滄桑的簡樸窗櫺、內部雨傘骨般放射狀的鋼骨桁架屋頂,以及無一樑柱的空間特色等,透過藝術家的創意發揮,也讓古典與現代交會的浪漫更添風采。
道禾六藝文化館 再見演武場
日據時代留下的歷史建築「台中刑務所演武場」,最早建於一九三七年,為當時司獄官與警察柔道與劍道的訓練場。透過台中市政府「古蹟活化」,由道禾基金會取得經營權後作為「道禾六藝文化館」,弘揚孔夫子倡導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其中第一項「禮」即以「茶」做為代表,包括茶館、茶器與茶藝教學等。
經營成效卓著,不但成為台中地區的熱門景點,也於去年獲得財政部金擘獎肯定,是台中市六年來唯一獲獎的促參案件。
主館「惟和館」為和洋折衝磚造建築,屋頂採「入母屋」式寺院形式,因此驚鴻一瞥的路人經常會誤以為看到的是一所寺院,目前沿襲過去的柔道、劍道使用空間,作為武術館使用。
而緊鄰的傳統日式木構建築「心行館」,則做為茶道、古琴、圍棋、花藝等教學與展演活動使用。此外還有原先「刑務所演武場」附屬的展示館作為「傳習館」,傳習弓道、書法與文化議題策展;以及庭院的大樹下劇場等。
前往拍照採訪時已接近晚間打烊時刻,還好又遇到了許久不見的—亞洲研究院茶道研究所所長陳玉婷,她在此負責茶道教學與推廣,好友相逢,並與館長曾靜鎂一起品茶,不亦快哉。
合同廳舍 鬧全台首座古蹟誠品書店
「合同廳舍」是日治時期(西元1930年)政府聯合辦公大樓,包括消防、警察及公會堂(類似大會堂)單位,曾是日治時代虎尾最高的建築地標。後來被政府定為歷史建築,2006年12月復育完成。
經雲林縣政府的數次爭取,2013年誠品集團同意到雲林設點,進駐虎尾市區中心古蹟三館中的「合同廳舍」,讓舊警局搖身一變成了雲林的時尚新地標。
目前書局設有綜合書區、風格文具館、藝文展覽區和輕食咖啡區,值得一提的是,還設計了雲林在地書區和農特精品區,展現在地特色,將合同廳舍打造成一個「文化共創、創意共生、生活共享」的閱讀場域。
除了邀請誠品進駐外,合同廳舍內的消防局,也成為星巴克「個性化咖啡館」的代表作。面對雨後春筍般興起的便利超商外帶咖啡與各地特色小咖啡館競爭,星巴克以「在地文化力」策略,重新定位星巴克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也讓「為什麼要來星巴克喝咖啡」具有一杯咖啡外的更深意義。透過「老房子,新利用」,直接與居民舊回憶連結,成為「在地人的咖啡館」,同時亦創造星巴克與其他咖啡館的市場區隔。
書香伴著咖啡香,讓合同廳舍這個日治時代的警察廳與消防隊,成為雲林古蹟活化的典範,在這樣的場域買書、看書,品嘗咖啡,一種閱讀的幸福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