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吃飯捨我其誰 信達光電開創望遠鏡世界第一

獨家報導文:張淯 | 圖:編輯部

從一個高工畢業的鏡片研磨員,到今日成為全世界最大天文望遠鏡製造商,信達光電的成功,讓世人知道,在小眾市場,臺灣依舊有競爭力,只要有心用心,一樣可以做到世界級的營運規模與經營水準,為臺灣爭光。

27年前,信達光電用30萬元起家,做到全世界近7成的天文望遠鏡市占率,其主要品牌Celestron、Sky-watcher、Acuter一直主導著全球整個天文產業的發展趨勢,所代工的品牌更囊括了Vixen、Kenko、Tasco、Orion、Bushnell等,發展至今,信達已成為全球望遠鏡製造品牌,產品熱銷五十多個國家,甚至美國總統歐巴馬白宮草坪觀星,科學家霍金探尋宇宙奧秘,都是用掛有Celestron商標的天文望遠鏡。

主導全球七成望遠鏡市場

因為人類始終對頭頂上這一片星空充滿著好奇心,因此不斷有新發明來幫助人類了解奧秘的宇宙。早在1608年荷蘭望遠鏡商人李波爾賽(Hans Lippershey)偶然發現用兩塊鏡片可以看清楚遠方的景物,在此啟發下他製造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望遠鏡。之後,1609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製作了一架口徑四十二mm、長約一•二公尺的望遠鏡。伽利略用這架望遠鏡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發現,天文學從此進入了望遠鏡時代。
至今,雖然天文望遠鏡已經發明超過四百年,但在不斷推陳出新下,望遠鏡依舊是人類了解宇宙最重要的工具。
只是,或許第一套天文望遠鏡中國人沒機會參與,但臺灣廠商可沒在這個市場中缺席。因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天文望遠鏡製造商信達光電,旗下擁有一百多個產品項目,推算在同領域的產品中,主導著全世界超過百分之七十的市場。它的老闆正是來自臺灣的沈達忠,靠著一步一腳印的辛勤努力,創造出天文望遠鏡的霸主地位。

技術創業,站在巨人肩上看世界

不說你可能無法想像,在這麼複雜的天文科學領域中,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天文望遠鏡製造商,沈達忠當年僅是高工畢業,靠著一手精準的研磨技術,就這樣闖出了一片天。
1986年適逢哈雷彗星76年一周期的近地時期,全世界越來越多天文愛好者需要天文望遠鏡的當下,沈達忠看準了天文望遠鏡會是自己可以發展的領域,於是1988年在新竹創立信達光電,並接受代工委託,開始為往後的天文望遠鏡事業打下基礎。
用新台幣30萬元資金創業,似乎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十分具有生意頭腦的沈達忠,除了一開始接受大廠的訂單,以維持日常的經營開銷之外,在公司創立之初就訂立發展自我品牌的策略,並透過協助歐美天文望遠鏡大廠代工的機會,慢慢地學習到更深層的技術。
Sky-Watcher是信達光電第一個自有品牌。在當時,信達光電推出Sky-Watcher的這架馬可斯多夫9公分、焦距500的望遠鏡,相較於當時其他歐美廠商的同等級產品,不僅有更好的觀測品質,價錢還便宜一半以上,可說是入門天文觀測的最佳設備。也因為,這台望遠鏡一上市就十分受到歡迎,甚至長銷超過二十年,也成為信達光電的主要代表作。

改變市場,奠定產業教父地位

信達以這架馬可斯多夫望遠鏡打響名聲後,也打破了在天文望遠鏡產業由美國Celestron與Meade、以及日本Vixen與高橋(Takahashi)壟斷的局面,使得這些大廠開始注意到信達光電的產品品質,逐步參與合作,並將代工都開始交由信達生產,也將沈達忠推上產業教父寶座。
此後,為了維持在產品價格上的競爭力,信達開始逐步向外擴張,在臺灣、美國、中國大陸都設有研發和生產基地,並且將產品朝多元化發展,不止在天文望遠鏡,還擴張到一般望遠鏡、顯微鏡的領域上,如今只要是在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光學設備市場,都可看到信達所生產的產品。
在大肆擴張了產品領域後,緊接著,信達開始併購投資其他大廠,包括美國的Meade與Celestron。2006年更與世界級的德國鏡片材料大廠Schoot(Zeiss集團光學鏡片材料廠),全面展開正式合作夥伴關係,讓信達成為Schoot在世界望遠鏡光學產品供應鏈中除了Zeiss品牌之外唯二的供應客戶。
「如果再加上我們百分之百協助代工的日本Vixen的產品,則幾乎全球天文望遠鏡的市場,都在信達光電的掌握中!」沈達忠的子弟兵、信達業務經理李孟居說。
雖然信達已經成為產業第一,每年光是中國蘇州廠出產的產品就超過一百萬具。但相較於臺灣電腦電子通訊等科技產業,沈達忠自認每年營收新台幣十幾、二十億的天文望眼鏡市場仍屬相當袖珍的產業,所以,就像沈達忠的個性,儘管每件事都要求做到最好,卻始終保持低調,且步步為營。
從一個鏡片研磨員,到今日成為全球天文望遠鏡製造龍頭,誰說臺灣產業沒有競爭力,沈達忠告訴你,只樣肯努力,小眾市場一樣可以出頭天!

看信達光電怎麼贏?
每件事都要求做到最好,且步步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