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報導【文/張英傑|圖/張英傑攝、陳建甫提供、李酉潭提供|責任編輯/陳湘|核稿編輯/劉孟儒】
中共20大在10月23日正式宣布7位中共常委的名單,習近平打破過去慣例,第3次擔任總書記,另外6名常委,都被外界視為是所謂「習家軍」,換句話說,習近平的權力定於一尊,短期內無人可撼動。
《獨家報導》採訪了多名研究中共問題的學者專家,從政治、經濟兩大面向切入,希望藉由這樣的全方位探討,來理解中共對台的影響,並且正確的因應中共帶給台灣的挑戰,找出台灣的新方向。
有別過去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訂下的規矩,黨內採行「集體領導」,習近平已經打破此一慣例,成為外界眼中的「習大帝」,習近平怎麼想、習近平怎麼做,成為研究中共的專家眼裡的「重中之重」。亞太基金會首席顧問趙春山,提出自己看法。
趙春山認為,習近平對台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兩岸命運共同體」,習近平是民族主義者,他從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看待兩岸關係,處理他眼中的「台灣問題」,並且強調「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人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
趙春山:對台政策受四因素影響
他表示,毛澤東說「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習近平是毛澤東思想忠信徒,對台政策堅持「統一」的戰略目標,戰術上則是靈活運用「和戰兩手」。
趙春山並指出,統一已寫進20大後的中共「議程表」,統一進程會和中共建黨、建軍、建國,三個一百年等四個發展奮鬥目標相向而行。
統一沒有時間表,趙春山說明,「促統」分階段進行:
第一個階段(2022年至2024年)的工作重點是先鞏固內部堡壘,如完成高層人事佈局,處理疫情與經濟問題,靜觀台美總統大選。
第二個階段(2024至2027年)的工作重點是掃除統一障礙,劍指美國,進行 「反分裂,反干涉」的鬥爭。創造「統一」條件,強化爭取台灣民心,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加速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
第三個階段(2027至2032年)的工作重點是啓啟動兩岸政治談判,協商統一架構。
第四個階段(2032至2049年)實現統一目標。中共「2035年遠景目標」,可能是實現兩岸統一之時,但不會晚到中共完成第2個百年目標之後。
他也提出自身觀察,來說明中共對台政策:中共統一的方式和時間點,會受到4個變數影響,分別是「習近平任期」、「中共內部形勢」、「台美2024年選後政局」以及「台美關係」。
林祖嘉:報告無處不是習思想
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林祖嘉說,在習近平的20大報告當中,政治思想處處可見,篇幅遠多於經濟內容,也就是說,報告更強調政治革新。
舉例來說,20大報告內容指出4點,分別是:「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型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全面從嚴治黨「得罪千百人,不負14億」」;「新時代新征程的3大目標: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2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林祖嘉指出,從這些內容可看出,未來5年中共對於政治革新的嚴格要求,仍然會持續。
對台500字珠璣:中共軟硬兼施
林祖嘉表示,雖然這次習近平的報告,關於台灣的篇幅只有500多字,但是幾個重點都有提到,與許多學者的預期相去不遠,也就是中共仍然堅持所謂的「促統、促融」與「反獨、反外力」。其中二句關鍵的話是:「…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
林祖嘉指出,雖然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是中共過去的一貫立場,但是上一次是出現是在16大的報告當中,現在經過20年之後再度出現,顯示中共的立場又轉變為強硬。也就是說,未來中共在兩岸關係的政治面會變得更強硬,包括對付「台獨」和「外來勢力」。
此外林祖嘉也強調,中共在針對「促統、促融」,又顯示出較軟的一面,包括「…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而其中關係兩岸經貿與交流的部分,則有「…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等等。
也就是說,將會持續推動兩岸經貿與各方面的交流,達到「促統、促融」的目的。那麼,被中共視為戰略對手的美國,又會怎麼跟中共競合?
王高成:中共希望被美國平視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王高成認為,中共希望與美國維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關係。
他並表示,中共是個崛起的大國,自信心增強,雖然實力上不能與美國平起平坐,但是也不能接受美國居高臨下地打壓及批評,中共期待,美國要以平等的立場與中共互動,尊重中共的意識形態、政經制度及領土主權。
但王高成也指出,習近平的「中國永遠不稱霸」,表明無意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中共作為社會主義大國,儘管與美國的意識形態與發展模式不同,還是希望與美國能和平共處,合作互利,如此最符合兩國人民及全球的利益。
他強調,尤其對於中共而言,習近平說「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為了達成此一目標,中共仍需要穩定有利的國際環境,讓中美關係達成「和平合作」。
鬥而不破:中美務實鬥爭競爭
王高成說,中共將與美國務實地進行競爭與鬥爭,但「鬥而不破」。美國為了維持全球領導地位及價值理念,對中國採取競爭政策,美國拜登政府所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仍將中共視為最主要的地緣政治挑戰,美國的目標是要「勝過中共」。中共為維護自身的尊嚴與利益,不得不採取反制因應。
他表示,習近平在報告中強調要「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在未來與美國的互動中,針對意識形態、發展模式、人權、經貿、科技、外交、軍事、東海、南海、香港及台灣事務,雙方立場不同,中共會根據自己的利益,與美國競爭以及鬥爭。
但是習近平也強調要「保持戰略定力」,為了持續推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及「民族復興」的目標,中共仍會避免與美國經濟脫鉤、全面敵對或發生軍事衝突,維持「鬥而不破」的關係。
台灣議題將是中美衝突焦點
王高成也指出,「台灣議題」將是未來美中鬥爭焦點,也是可能的衝突因素。美國為了對抗中共而採取「拉台制中」的政策,不斷提升美台的實質關係,美總統拜登多次表示將防衛台灣,以阻止中共對台動武。習近平在報告中也宣示「祖國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展現強烈的統一台灣的意圖。
然而,習近平也警告「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這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份子及其分裂活動」,顯示為了反制美國的介入及台灣的台獨傾向,不惜動武的決心。
王高成舉例,在前次美眾議院議長裴洛西來訪時,中共即發動大規模的圍台軍演,展示此一意圖與警示。
他認為,未來在中共加快對台統一的作為,以及以軍事手段施壓台灣,或者美國持續提升與台灣的政治及軍事關係下,美中兩國因「台灣議題」,而發生摩擦與衝突的可能性將上升。
詭異的是,雖然兩岸之間的政治緊繃,但是經濟交流依然密切,不過隨著中共經濟成長趨緩,台灣人又要如何找新出路呢?
林祖嘉:中共內需日形重要
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則認為,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中,其強調的經貿重點與十四五規畫大致上相符合,包括過去10年已經實現3點,分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人均收入達到一萬美元;經濟總量佔世界比重達到18.5%,全球第二;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包括推動一帶一路等等。
林祖嘉指出,未來五年的發展方向則有6點,分別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係等。
他並強調,中共經濟仍會朝向「大幅開放」的路線邁進,但是受到國際限制,未來中國大陸的國內市場的重要性自然會愈來愈高。而「共同富裕、人才、教育、創新和社會安全」等主題,也在這次報告中一再強調,值得注意。
此外林祖嘉也指出,雖然20大之後,中共的兩岸經貿政策可能不會有太大的變動,不過全球經貿結構面臨巨大變化,包括中美關係的惡化,以及中共受到疫情影響導致國內經濟出現結構性的變化,這些因素可能都會影響到未來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
中國仍將是台灣重要經濟夥伴
在國際經貿變局方面,一方面是美中關係的惡化,尤其是美國對於中方科技技術上的許多限制,不但影響到中國本身的技術進步,也影響到其他國家對於中方科技產品的出口。對台而言,影響不止是台灣對中共的出口而已,也會進一步影響到「兩岸產業鏈」整合的問題,將會對兩岸經貿關係產生長遠的影響。
林祖嘉也說,雖然在20大報告中指出,「…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深度參與全球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係」,表示中共仍然強調國際經貿對自己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但是受到歐美國家國際杯葛跟限制,林祖嘉認為,未來中共可能會轉為更依賴國內市場。也就是說,未來台商在兩岸的投資中,可能要減少把中國大陸當成「製造工廠」,要把中國本土市場當成投資重點。
林祖嘉也說,20大對於兩岸經貿的政策方向雖沒有明顯改變,不過受到國際經貿環境的大變局,以及中方國內市場的變化,未來兩岸經貿的供應鏈關係,可能會出現變化,包括外移到東南亞國家等等;針對中共內需市場會是台商投資的另外一個重點。不過由於兩岸距離相近,文化習俗相同,加上大陸市場的吸引,未來中共仍是台灣最重要的市場與貿易夥伴。
中方獲利機會大 專家明示兩行業
針對「習家軍」的經濟歷練似乎不足,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所長陳建甫表示,的確經濟方面背景看起來比較薄弱,不過不要忘記,國務院會有3到4位的副總理,他們可以補足國務院總理經濟訓練不足之處。
「還好啦!沒有想像那麼糟」,陳建甫樂觀指出,7位常委裡面,李強是唯一曾到香港唸書,有國際經貿背景,不能說李強都沒有相關資歷,只能說不夠。換句話說,國務院不如想像中那麼糟,只是大家對中共的領導班子比較沒信心,外資企業因為一時的恐慌心態,紛紛逃離,不過過一陣子應該會回去。
中共經濟趨緩,台商要如何因應?陳建甫認為,中共現在的經濟成長慢慢地減緩,經濟下行是必然的現象。台商過去在中共投資的產業,以高科技或內需型產業為主,這兩種情況都慢慢減緩,像是以高科技為主的台資企業,將會慢慢地移動到其他的國家去。
陳建甫建議,現在才想去中共投資的台資產業,必須要在台灣也是有競爭力的行業,第一種是食品或農產加工,「如果是想賺一票就走,在目前的中共情況下是不行的」。
陳建甫:需配合官方永續發展
陳建甫舉例,曾有大老闆去中國大陸投資養豬業,因為大老闆覺得,中國的國民所得還會繼續增加;第二種是配合中共提倡的永續能源發展的台資企業,像是有機肥料,或是配合地方領導建設的需求,這樣才有獲利的機會。
面對中共的兩手策略,硬的更硬,軟的更軟,就是要統一台灣。身為熱愛民主自由的台灣人,跟中共政經交流的時候,千萬要想清楚,弄明白,不要為了一時的利益,而喪失最重要的民主自由。
習近平第三度連任總書記後,中共居民爭先恐後外移的現象,引人注目。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李酉潭,在網路節目《一平論政》裡提出對「出逃」現象的觀察:
李酉潭認為,權力爬到最顛峰,反而是讓大家非常害怕。因為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得人絕對的腐化。
李酉潭說明,政治學有個鐵律,就是「寡頭統治」鐵律。所有的統治到最後,權力都會集中。在權力集中的過程,發現另外有個鐵律出來,就是「絕對的權力,使得人絕對的腐化」。
李酉潭:權力集中可好可壞
李酉潭說,在這種情況下,民主跟非民主的差異,不在於權力有沒有集中,而在於權力集中以後,權力如何產生,權力如何制衡。「美國總統權力大不大,很大啊」,但是它是透過競爭性的選舉,而擔任這個角色;而且行政、立法、司法爭議,藉由權力的制衡,來讓權力不至於腐化跟濫用。
李酉潭指出,權力不是集中好辦大事而已,權力集中既可能辦好事,也可能辦壞事,最壞的事情是什麼?像是殺人、戰爭。他舉例,像普丁變成「民選獨裁」以後,對烏克蘭發動戰爭以後,發現無法勝利,不斷的威嚇,要動用核子武器。
李酉潭也指出,對於習近平,大家也擔心他權力集中的可能後果,許多中國人在20大後,跑出去的理由是發現習近平要「全民共富」,全民共富的手段就是「平均財富」。李酉潭認為,中共20大有提到「內循環優先」。中共要結束所謂鄧小平的「改革開放」。
習近平想權力定於一尊
李酉潭說,中共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發現「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習近平提出「財富平均分配」的部分,會有吸引力,但是這個吸引力又讓人擔心,會回到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打土豪、分田地,權力壟斷的現象。
李酉潭說,總統制最高決策是總統,內閣制最高權力是總理。「權力是高處不勝寒」,中共的權力是集中某些人身上,習近平不要鄧小平模式,認為鄧小平模式是邪路、歪路。
李酉潭認為,習想要以他自己為尊,跟毛澤東比齊的「權力集中」,並透過現代科技,變成「數位極權獨裁」,全面掌控中國人的一舉一動;民主政治雖然不完美,卻是最不壞的,這也代表其他的政治制度更壞;救中國一定要從思想觀念弄清楚,才有辦法解決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