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人:張淯 社長|文:林淑妙|圖:編輯部|責任編輯:林玟玟|核稿編輯:邵正宏
面對科技文明發展,人類生活日趨便捷,在此同時卻也耗盡地球資源,造成自然環境遭破壞程度日益加劇。宛如《明天過後》的電影情節,近年來不斷在全球各地上演著;過去地球曾經歷5次大滅絕,因此,許多科學家們莫不戮力建造「植物挪亞方舟」,搶救即將消失的植物物種。
植物是眾多動物或微生物賴以維生的對象,當植物大量滅絕,這就意謂著生態系統逐步崩解,因而衍生糧食短缺、空氣品質惡化、水土流失,醫藥材料匱乏等問題,將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為解決這問題,在臺成立至今12年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蒐藏了3萬3309種活體植物物種,種類繁多世界為最,因此被譽為「熱帶植物諾亞方舟」。
英國和瑞典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全世界有近600種植物徹底消失在地球上,植物滅絕速度比自然預期快500倍,這是科學家們首次針對該議題進行全球性研究。科學家憂心,植物滅絕的規模可能被嚴重低估,目前植物學家每年發現的新物種有大約2000種,這也意味著許多植物可能在被發現前就已消失殆盡。
隨著溫室效應日趨嚴重,全球物種如同遭大水吞噬般,以驚人速度消失中;雖然確認植物是否滅絕需要歷時多年,但可確認的是,人類砍伐樹林、開墾農地等活動,動植物棲息地遭到破壞是造成植物快速滅絕的主因。植物學家不斷提出警告,人類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物種滅絕,估計到 2050 年,地球上約有4分之1植物瀕臨滅絕。
種源保育庇護所
臺灣位於熱帶及亞熱帶交界處,年均溫約28℃,年雨量約2,500毫米,有極佳天然資源和種植技術,適合成為國際熱帶植物保種基地。坐落於屏東縣高樹鄉的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Dr. Cecilia Koo BotanicConservation Center,簡稱KBCC),成立於2007年1月,主要是為了挽救熱帶植物瀕絕的命運,進而保育熱帶與亞熱帶的植物,以永續地球的豐富物多樣性。
植物生長環境因物種而有差異,因此中心在2007年3月興建第1棟溫室,到今年(2019)共建成17棟溫室,總地板面積達35,398m²。溫室設施提供不同遮陰度、溼度、通風及溫度等基本條件。KBCC不僅受到國際認證,成為瀕危熱帶植物的庇護所,也是現今世上物種最豐富的熱帶植物園。
保種中心執行長李家維表示,目前KBCC共蒐藏3萬3309種,是全球蒐藏物種最豐富的植物園。至2015年7月,在科技部「全球熱帶植物種源保育計畫」支持下,已成功培育26,703種來自世界各地的熱帶植物,是世界第一的活體植物蒐藏庫,他特別強調,園區內蘭科、鳳梨科、秋海棠科、蕨類與苔蘚,收藏量居全球之冠,也讓臺灣躍升為舉世知名植物保育及研究重鎮。
資源重建大作戰
各國尋求解決之道,搶救即將消失的植物物種,包括英國倫敦皇家植物園(邱園,Royal Botanic Gardens)的「千禧年種子銀行(Millennium Seed Bank)」,收集野生植物的種子,並加以篩選、乾燥及冷凍保存;美國密蘇里植物園(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蒐藏豐富的植物;中國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蒐藏約1萬3700種熱帶植物;挪威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則是蒐集來自世界各國農作種子,將其儲存於永凍層隧道中。
目前KBCC是以非營利組織的方式營運,包含科技部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也在不同的專案與計畫支持。執行長李家維表示,雖然KBCC並不是世界上唯一致力於植物物種保存的植物園,但是物種數量卻是世界第一,預計到2027年時,蒐藏物種數將達4萬種。
2012至2018年,科技部藉〈生物資源整建及建置計畫服務平台〉參與支持此保育行動;2019年開始,KBCC與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合作,執行〈植物資源共享平台〉計畫,除了持續增加蒐藏物種數之外,發展包含液態氮冷凍、臘葉、浸液、原色標本技術等全方位標本蒐藏,同時整合植物生理學、生態學、藥物學與園藝學等,透過產學合作方式,建立完整的植物活體保存與標本資源制度。
物種繁殖到野地
畢竟臺灣屬海島型氣候,夏季多颱風,李家維坦言,這裡的確藏有隱憂,可能一次嚴重颱風就會讓多數物種滅絕。臺灣現有4千多種樹,其中1千種植物全球僅臺灣特有的,但大多數卻處於嚴重受威脅狀況,因此保種中心決定在10年的努力耕耘後,首度將繁殖的物種引到野地來,而第一個合作對象就是屏東縣政府。
屏東目前有8種瀕臨絕種植物,分別是屏東捲辦蘭、鵝鑾鼻野百合、鵝鑾鼻燈籠草、台灣柯、山橙、屏東鐵線蓮、屏東見風紅以及屏東花椒,其中6種分布在恆春半島,李家維表示,會與縣府密切合作,共同展開屏東縣境內珍稀瀕危植物的保種行動。未來保種中心不排除與其他地方政府合作,將保種計畫擴散至全臺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