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匯林場主題館與自然共榮共存

碳匯林場吉祥物綠皮精靈。

獨家報導文:許亞第| 圖: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提供

「碳匯林場」館展示的核心內容是「碳匯」,表達地球碳元素不當分布會改變地溫度,進而影響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生物,然而我們卻也可以幫助它回到適當的地方。內涵上以排放、減量、吸存、匯集等方向;呈現焦點有濕地環境、建築、森林、土壤及生活方式。一般估算地球濕地的碳累積量佔地球總碳量的十五%,所以維護濕地,避免破壞開發是很重要的碳保存行動。

2013

雲林縣農業博覽會於12月25日正式開幕,走訪農博會,在偌大的園區中,佇立著一座以低碳質樸的孟宗竹為建構主體的展館──「碳匯林場」,這是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所設置的展館,以「碳匯」為名,令人好奇。基金會解釋,顧名思義,「碳匯」就是碳匯集之所在。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沼澤濕地、土壤與生物體中,這些都是碳匯。一般認為海洋、森林、沼澤濕地與土壤是地球上主要的碳匯,據世界糧農組織估計,全球森林共儲存了約兩千八百九十億噸的碳。這些碳匯場所每年都可持續吸收大氣中的碳,海洋每年可沉積二十億噸的碳,森林每年可淨吸收大約五億噸的碳。

碳匯

心行動。

從碳吸存與碳保存的概念來說,存在緊密的關係:樹木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透過種種植物生理機制,將二氧化碳轉化後的產物長成了樹木本身。前半段是碳吸存的過程,而後半段則是碳保存的過程。台灣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因此如何善用、管理好這些既有的資源,使其能夠發揮對環境最大的利益是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重要課題。透過展覽理念的傳遞除了可以重新喚醒社會大眾對森林復育的意識,台灣林業復甦的使命;也結合雲林縣政府推動「百萬植樹計畫」及「兩千六百公頃平地造林計畫」的成果分享。

來到「碳匯林場」展館,它處在挑高中空的展場中,地面鋪設的柳杉小徑木,散發著清新的天然幽香,置身其中體驗人與自然和諧永續的內涵,這就是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及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巧思設計、象徵人與自然共榮共存的「碳匯林場」主題館。主題館還有位依銀葉板根種子製作的可愛布偶吉祥物——綠皮精靈,眨著敏捷聰慧的大眼,在「碳匯林場」入口歡迎大家蒞臨參訪。

平衡

基於農博的核心價值,「碳匯林場」展館從「碳匯」與回復「碳循環平衡」尋求解決方式。以「碳吸存/碳保存」作為展館的行動面向,強調應以永續生態、健康生活與和諧生產的價值觀,積極地面對全球氣候變遷下受傷的大地。因此,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碳匯林場」主題館內設計規劃了「驚碳號」、「綠巨人」、「農匯碳」、「心行動」四區,呈現我們生存世界的危機、環境永續發展的解決之道,以及從心出發的具體行動。2013年12月25日至2014年3月營運期間,誠摯地邀請各界人士共同以具體碳匯行動為人類、為地球付出關愛。

「碳匯林場」主題館採用碳足跡最低的在地素材–孟宗竹為建材,孟宗竹每年每公頃可儲存約三十五至五十公噸的碳,竹材本身也具有強度高、彈性好、質輕的特點,承受之抗拉強度大於木纖維及混凝土。經過適當的處理與設計,竹柱的強度可與鋼管相比,使用壽命更可長達三十至五十年,在地取材建造的竹建築,碳排放量甚至可降低至鋼構造的二%。「碳匯林場」低碳構築新思維,讓竹林再生與利用是碳吸存、碳保存與碳替代的明日之星。可拆解的設計還能提昇建築再利用的效能。

意象

碳匯綠巨人。

步入「碳匯林場」首站「驚嘆號」是一個金屬蒙皮生鏽剝落的貨櫃屋,象徵著墜毀的太空船意象,其中以動畫短片呈現人類直接間接增加地球溫室氣體的排碳生活,包含:用電與耗電、交通工具大量排碳、肉食與消費等行為,引發參觀者對當前人類生活造成地球暖化事實的省思。

走出貨櫃意象屋,省思人類對地球造成驚人破壞影響的同時,進入了第二站「綠巨人」區。這裡展示了二十六種樹種的種子牆,代表樹的生命源頭。處處可見的在地稻草磚椅,代表低碳概念的應用。戶外展示所種植的樹苗,未來將成為森林大軍,傳遞森林是最佳的碳匯庫;當大氣中碳的濃度越來越高,透過種樹、妥善利用森林資源,是調節碳循環,減緩極端氣候的最好方法。展示的氣味樹,介紹樟、楓香、紅檜、龍柏等有特殊氣味的原生樹種,讓參觀者近距離透過視覺、嗅覺來認識它們。

綠巨人區還提供參觀者一個休息與沉澱的空間,參觀者在此將能聞到來自地板柳杉徑木的天然芳香,同時透過周圍海報建立碳匯及碳循環的概念。本區也展示了來自林業試驗所研發的小徑木玩具,呈現樹木合理利用的各種案例。

能力

第三站「農匯碳」說明有機農耕如何幫助土壤提升碳匯能力,本區營造迷你農園區,呈現富含有機質土與一般土壤的差別。不使用化學農藥、肥料的有機農業生產具有可觀的固碳潛力。許多從慣行轉作有機的土壤,有機質含量甚至從原來的不到二%以下成長為四至五%,所以有機農業是非常積極的「碳匯」。本區還展示了「生物炭」的概念,美國科學家將農業廢棄物經過熱解,炭化成非常穩定的型態,儲存於土壤千年不腐壞。農改場人員也發現,農民採用碎木炭兩年,土壤有機質變得較高。目前已有社區農民展開運用「生物碳」的概念,收效頗佳。

現場展示「樹與我」繪圖徵選作品,並附上小朋友的作畫心得。國二的同學描述:「從前我們的老祖先,把樹當作人生的伴侶、休息的地方,現在的我們,毫不在乎的一砍,衛生紙被我們大把大把的浪費;在這世上,不停轉動的是現在人的貪心。」高一的同學省思:「樹,是我在何處皆想看到的一樣東西,看見他(它)茂盛的樹葉,搖曳的樹稍上的鳥鳴,多餘蔽蔭下從事愉快的愉悅,家人溫馨的剪影,朋友情誼的回憶,在陽光燦爛下,伴著笑聲,大地一片光采,生命是多麼美好,遠山、白雲……。現在都市只剩建築為背景的枯枝,內心的恨怨惱怒呈現出來的一切,與工廠的烏煙,昏暗的天空,人心險惡,這樣的科技環境下,人們有得到快樂嗎?」在這裡可以欣賞到孩子們對於樹木蘊涵兒時回憶、對自然萬物豐沛情懷的心靈畫作。

心願

經歷了省思與碳匯理念的認識後,來到第四站「心行動」,參觀者在此可為守護地球許下行動心願。工作人員於現場發放希望種子,參觀者將其投入陶製許願盆,對大地母親許下自己守護地球、珍愛地球的行動承諾。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將彙集這些守護大地的希望種子,種回這片土地中,希望大家的善願,發芽成長茁壯為地球固碳生力軍。

「碳匯林場」主題館假日還安排了戲劇表演,演出大樹繪本故事、綠皮精靈出任務等短劇;無活動演出時播放種樹相關影片,如聯合國森林國際年、林務局的賴桑種樹影片。現場並提供觸控式筆記型電腦,以互動的遊戲方式,讓民眾計算自己排碳量。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邀請大家蒞臨雲林農業博覽會「碳匯林場」,來一場知性與感性的「驚碳之旅」,讓固碳新思維所展現的具體行動,為瀕危的地球帶來永續的生機。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自一九九七年成立以來,本著「人與自然環境是彼此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體」,以及「對的事情就要堅持下去」的理念,在臺灣致力於環境保護的相關議題,不但推廣有機農業,並陸續推動「種樹護地球」、「水源地淨源計畫」、「校園蔬食」、「國家公園有機轉作」、「綠色保育」等專案,期許透過由一群具有相同理念的人,從自己生活實踐的改變做起,進而擴大影響社會大眾,一同關心環境與關愛大地,為後世子孫留下一片淨土。慈心多年來的專案行動,正是積極的碳匯作為,並呼應在此次「碳匯林場」主題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