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煌仁 | 圖:資料照片 | 獨家報導1146期(10月份)
當許多新興市場陸續來到人口高峰期的最後階段,伴隨而來的勞工短缺、薪資高漲問題,加上連歐美等地都紛紛鼓勵製造業回流,讓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生產線成為接下來的重點趨勢。
日前,首屆「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展」正式落幕。雖然,讓人意猶未盡的展場各項新奇機器人,都隨著展覽的結束而回歸平淡。但業界都知道,真正的商業戰爭才要逐步展開。因為,不管是科技業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到傳統食品業取代大量人力的生產線,及生活、醫療、育樂等各式創新產品,都再三展現出台灣機械工業的堅強實力,要如何進軍國際,並與其他國家競爭,這些策略,才是發展此產業的重要關鍵。
台灣供應鏈已建構 整合是勝負關鍵
根據工業局統計,二○一三年台灣機器人產值已達新台幣五百二十六億元,二○一四年預計將持續成長,使得整體智慧自動化工業的產值更將超過一兆元,成為未來台灣工業發展的重點項目。目前,全世界的主要工業國都在積極推動智慧自動化和機器人產業,加上中國大陸近兩年缺工潮不斷,人力成本節節攀升,企業為穩定製造生產線競爭力,帶動新一波智慧自動化與智慧機器人發展浪潮。
事實上,工業自動化和機器人產線,早已在汽車產業界被大量採用,包括德國庫卡(KUKA)、日本發那科(FANUC)、瑞典ABB Robotics、日本安川電機(YASKAWA)四強,已掌握絕大部分市場,台商未來發展有限。因此,未來新一波智慧自動化和機器人趨勢,業界較看好在電子產業、食品加工與包裝、醫療、物流、紡織等製造業領域。
尤其,在機器人產業方面,政府規劃未來六年推動台灣以利基型市場為發展方向,預計在二○二○年,將台灣打造成全球智慧型機器人的主要製造生產國。業界對此規畫也頗具信心,主要是在此次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展會上,可看出台灣已具備產業鏈基礎,從驅動元件和控制器等關鍵零組件、系統組件、自動控制模組與軟體、工業和服務型機器人等,廠商已具備一定的市場競爭力,可望在未來成為全球智慧型機器人主要供應國,進一步成為亞太優質智慧自動化應用重鎮。
五家廠商列入美國指數 強化供應鏈能力
分析師指出,二○一三年第四季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的ROBO-STOX全球機器人與自動化指數ETF(ROBO),目前規模已超過美金一億元。主要列入全球重要的機器人與自動化設備公司,台灣共有鴻海(2317)、上銀(2049)、F-亞德(1590)、台達電(2308)以及東元(1504),數量僅次於工業生產大國日本、德國,顯示台灣廠商在半導體、面板產業以外,在機器人領域也受到相當的重視,其中上銀更是投資比例最大的單一個股,成為機器人的「台灣之光」。
在國內投資機器人產業頗深,負責人卓永財同時也是機器人產業促進會會長的上銀,在本屆展覽中展出的規模最大,設備也最多。主要展出以生產線性滑軌、滾珠螺桿及工業機器人為主的相關設備。其中,線性滑軌與滾珠螺桿等產品為需要直線運動的自動化設備關鍵零組件,工業機器人則應用在勞力需求密集的LED及太陽能晶圓生產線,今年七月出貨已達百台,產品涵蓋台灣、中國、海外市場。未來若通過台積電的人機介面操作測試後,可望進軍晶圓代工十二吋廠的生產線,加上新產品下肢肌力復健機器人已通過ISO認證,若通過中國許可,可望在今年底開始銷售,預估今年機器人營收比重可達百分之十,未來有機會持續攀升。
另外,宣示要生產百萬機器人大軍的鴻海集團,則斥資百億元投入機器人產業。除了解決缺工問題,亦可將單調工作由機器人取代提升效率。基於此,鴻海機器人在二○一二年數量達三十萬台,二○一四年規模更預計高達一百萬台。
此外,微星科技投入多年的「自主性機器人系統研發」,也已有具體成效,技術包括有運動動力學(2D、3D、多維度)、伺服控制(油壓、氣壓、馬達伺服)、感測技術、路徑規劃、視覺系統、聽覺系統、語言能力、智慧能力,目前挾著優異的機電整合與電子電路技術,除了推出導覽「瑞奇」機器人外,最受市場矚目智慧型清潔機器人iCleaner系列產品,替忙碌的職業婦女分擔家事。
展望未來,台灣需在既有自動化機器人的產業鏈基礎上,積極培育相關人才,發達應用系統整合能力,規劃利基型機器人和產業自動化的產業策略,才能順勢搭上全球新一波自動化機器人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