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人:張淯 社長|文:徐偉珍|圖:汗得學社提供|責任編輯:林玟玟|核稿編輯:邵正宏
全台首創以建築實作為主題的「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從第一年認識房子的材料跟構造,第二年開始實作訓練,到第三年就要進入工地實作蓋房子。他們的目標,希望學生要合力蓋出一棟房子才能畢業。
在建築專業上,汗得選擇「綠能平民建築」為學習標的,強調協力造屋是一種溝通方式,也是一個需要長時間規劃並逐步探索自我的過程。從「被動式房屋」的太陽房子出發,帶進建築新時代的國際視野。
汗得學社為獨立研究的非營利組織,由胡湘玲、韋仁正夫妻於2002年成立於德國,一開始夫妻兩人因緣際會在2001年貸款買下了興建於1843 年的古蹟架桁屋,目前整修這棟老房子,轉眼快要20個年頭,在此過程中,發現在德國花25年整修房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也從蓋房子這件事情開始了解德國文化,因此想將這樣的理念引進到臺灣來。
要去哪裡找建築工地?從2003年開始,汗得學社在九二一災區的南投潭南、車諾比核災移民區的白俄、南亞海嘯災區的印尼亞齊、高雄那瑪夏等地,透過協力造屋,讓蓋房子成為一種溝通方式,用這些工地與各大學建築系學生合作,開啟了特殊的工地文化與對話現場,協力造屋也同時兼顧教育,將來也會以同樣方式提供汗得學生實作機會。
冬暖夏涼 房屋節能
「每挖一寸土,你的手會痛,你的身體會告訴你疲累,但也因為流汗與投入,可以看到目標在手上實現。」汗得學社機構負責人胡湘玲表示,「○○○,出來玩啊!」就是協力造屋的精神,藉由身體的勞動與知識的分享,汗得學社結合文化、工法、材料與友善的「協力造屋」教育活動,分享「發揮手工能力,用雙手作有用的事。」之理念,其中「汗得」(HAND)也就是「手」,「手做」為汗得學社的實踐方式,讓蓋房子不只是蓋房子,而更是一種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學習途徑。
2011年,台灣汗得文化協會在台灣成立。結合眾人力量與德國經驗,在台北市萬華區青年公園興建完成「台北市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Solar Library and Energy Optimized House, Solar LEO House)。這是一棟整合主動與被動使用太陽能的「太陽房子」,冬暖夏涼,節能80%以上。2017年,成為產能大於耗能,零耗能、零釋出的能源「正房子」,也是「被動式房子」的典範,汗得則將其稱之為「太陽房子」,目前一樓是圖書館,二樓作為汗得的辦公室。
被動式房子(Passive house)來自於德語「Passivhaus」,意旨「以最少的耗能與高效的節能,讓人們居住最舒適的房子」,包含將室內二氧化碳維持在1000ppm以下,並減少室內結露所造成的黑黴菌發生,夏天維持在25度以下、在冬天則維持在20度以上並避免冷風出現的室內舒適溫度。「台北市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這棟「太陽房子」,能在不開冷氣下,恆常達到室內溫度26度左右,充分發揮節能效果。
汗得學社機構校長韋仁正表示, 2002年,我國政府將非核家園訂入《環境基本法》;2000年,德國制定《再生能源法》,當時兩個國家起步差不多,但現在德國已經做到遠超過當時他們訂的目標,台灣卻還在原地打轉。因此2012年,他們開始往下扎根,辦營隊帶中小學生到德國參訪建築工地。
太陽房子 未來趨勢
皇天不負苦心人,2017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汗得建築工事實驗教育機構」於2018年正式開學,不少學者專家都樂觀其成。政大教育系副教授鄭同僚認為,台灣的技職教育出現了很大問題,不是忙著升學,就是資源整個錯置,汗得的非營利組織模式,加上綠建築概念是未來趨勢,可以帶領一種新的辦學典範。
選擇「建築」元素切入教育領域,除了創辦人夫婦的經驗背景之外,也因為無論從美學、 歷史,甚至從產業經濟、企業管理都可以找到建築的位置,汗得的國英數理化課程也會透過建築展開,因為建築需要,再回過頭去找用得著的數學、理化、歷史、美學,「這比較符合我們工作學習的樣子。」韋仁正表示。
汗得機構表示,規劃到德國唸書的「建築工事」學生,畢業時已有德語檢定B1的能力,可以銜接德國教育體系。且因為具備手工能力、實習與工作經驗,在德國採申請制的大學及工匠設計學院具有優勢;同時也持續與德國相關機構與公司在實習、課程與工作機會上,進行合作方案,增加機構學生與德國銜接再進修的機會。
汗得機構不只是教蓋房子,更是培養擁有眼界的人才。「我是利用建築,來展開他們的視野。」韋仁正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