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畫製作:張淯、宋思樺|文:宋思樺、 胡心怡、王鈺婷|圖:翻攝自網路
不是講著相同的語言,就代表進入中國電商市場很容易。不論你在台灣電商經營得有多好,務必忘掉它,唯有砍掉重練,才是王道。
「很多人以為,我們和中國人講一樣的話,用同樣的語言,所以去中國做電商很容易,如果你也是這樣想,抱歉,你錯了!」樂利數位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施凱文開宗明義,點出要去中國從事電商,最要不得的想法。
中國市場的競爭超乎想像,尤其在數位這個領域,中國電商至少超越台灣10年。去中國前,務必全部武裝好,想想如何進到全世界最競爭的數位市場,才是正確的心態。
樂利數位科技是台資企業最大電商服務公司,曾連續5屆獲頒天貓金牌運營商,在台北、上海兩岸運營團隊近300人,且銷售數據年年高成長:2013年雙十一當日銷售業績3千萬人民幣,達到25萬張訂單;2014年雙十一當日銷售業績翻倍至6千萬人民幣及50萬張訂單,2015年雙十一當日銷售業績達9千萬人民幣以及60萬張訂單。2016年雙十一當日,不到60分鐘,交易額就衝破2千5百萬人民幣,刷新以往紀錄,狂銷逾10萬筆訂單。
擁有這麼漂亮的成績單,連可口可樂都請他們代為營運中國電商市場,對於想進軍中國電子商務的台商,施凱文再三強調,「不管你在台灣電商有多厲害,都不要看輕這個市場,你必須把中國當做一個全新的市場,認真面對,才有成功的機會。」
忘掉台灣經驗 砍掉重練
施凱文認為,在進入中國市場之前,你一定要知道3個文化差異。
差異1:手機甚過PC
在樂利的營業額中,透過手機下訂單的占比高達80%,而台灣大概只有30%~40%,但其實早在2014年,中國的手機網民就已經超越PC網民了。
「如果你接下來已經準備進中國市場,請把心思先放在手機的介面上。」施凱文表示,樂利的頁面都是先做手機,最後才做PC。而且這兩種絕對不會長得一模一樣,「因為不同的屏幕,不同的大小、呈現的品項數、結構與布局完全不同,如果兩者長得一樣,絕對是錯的!」
台灣老闆習慣緊盯著PC頁面看,施凱文直言:「那有什麼用?你的業績成交根本不在PC端。」人在中國,決策就必須跟著市場走,而不是跟著自己的習慣走,「你必須能早點認清這一點,才能少吃苦頭。」
他再舉另外一個例子說明。過去所有用戶看到的都是同一個介面,但現在經過縝密的分析,系統會知道每一個消費者買過什麼、喜歡什麼,甚至預測未來可能買什麼,因此針對不同的用戶,給予不同的介面。
同樣一家商店,沒買過的潛在客戶、買過的老客戶會看到不同的訊息,甚至還可區分到25歲以上的女生、25歲以上的男生、30歲上下的族群,不斷細分。在中國,手機的精細化運作,已經精細到這種程度了。
差異2:資訊透明的近身肉搏戰
中國的電商,競爭非常透明。有多透明?
他舉例:「在台灣,yahoo、pchome等電商平台,除非有內線,否則不會知道競爭對手的業績如何。但是在中國,要取得這個數字非常簡單。如果我的競爭對手緊盯著我,他下午就會知道我做得有多好,然後就會立刻去做調整,也就是說,我幾乎24小時都要去關心對手的數字,並且即刻調整。」
當對方知道你什麼品項賣得好,你也知道對方哪些賣贏你,要怎麼因應對手的攻勢呢?
施凱文說:「雙十一的時候,我們的頁面要做好幾套版本,這套不行馬上換別套,你只要錯過那個時間,就是錯過業績。」他坦言,中國的電商是真槍實彈的肉搏戰場,但是個練兵的好地方,「相較之下,台灣的競爭環境顯得很安逸。」
差異3:客服就是業務
在台灣的網頁上,很難找到客服的聯絡方式,有時候給一個email,然後藏得愈深、看不到愈好,「最好一輩子都不要來煩我,」他笑說。但他語氣一轉,在中國電商,線上即時客服是基本配備,而且這個配備非常關鍵。「在我們運作的品牌裡,有將近40%的業績,都是諮詢客服以後才成交的。可以說,客服就是業務。」
施凱文表示,中國的客服收入,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獎金;當然,如果顧客提出問題,客服在30秒內沒有回應,就會被扣獎金。
「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如果你用台灣觀念去到中國,絕對不會把客服看得很重要。但是在中國,客服是接觸客戶和成交的最後一哩,非常關鍵。」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再三強調,一定要用全新的心態,去看待中國這個市場。
打群架 借力使力
台灣大多以中小企業為主,想要進軍中國,必須團結起來打群架,彼此借力使力,才有勝出機會。
施凱文以該公司成立的吉室商行為例,該商行成立之初,就是希望結合台灣好商品,結合大家的力量,一起藉由跨境電商進入中國市場。「類似這樣的合作,也不是只有我們自己吉室商行,也可以找其他對中國電商市場比較熟悉的平台或公司,大家結合在一起,一起爭取資源。」他說,最後這句話,才是關鍵。
而爭取流量的方式之一,就是優質的內容。如果內容夠精彩,很多平台會願意給流量,在中國,流量非常昂貴,費用都從乘上10倍起跳。
想要讓人知道台灣商品的價值,內容豐富程度很重要,「大部分國外的品牌或是中國的品牌,還沒有把內容這塊做得很徹底,而我認為這就是台灣品牌的一個優勢。」
比錢多、比量大,台灣比不上,但是只要內容有特色、有深度,這是台灣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舉例而言,現在每一個天貓廣告,都要求必須提供直播的內容,沒有內容就不給流量,沒有流量就沒有業績。「你必須先把這些都準備好,趕上趨勢就有流量,即便一開始不是知名品牌,但是你一定有機會,可以秀出自身的優勢。」
最後,施凱文給想要前進中國電商市場的業者,一個最重要的建議就是:一定要派有決策權的人,去到前線作戰。
中國電商的競爭非常激烈,絕不能用探路的心態,找個哨兵來打市場。「只要是企業主或是有決策權的高層去到第一線,成功的機率就已經比其他公司至少多了一倍。」
中國電商市場的競爭超乎想像,如果所有決策還要層層上報到台灣總公司,一是來不及,二是用台灣思維看中國市場,很容易錯判情勢。
施凱文話講得很重:「中國市場既然這麼競爭,怎麼可以用試的?如果你要用試的,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不用試了,真的不要浪費那個時間。」
韓國人,帶著銀行與律師來打群架
接地氣,打群架,不只施凱文這樣認為,payeasy總經理林坤正同樣也如此認為。林坤正舉了一個,韓國人打群架的真實案例。
林坤正的朋友,在中國某零售商場擔任採購副總。數年前,台灣農政單位與農會,再加上一個公司的企劃來找他,希望他能幫幫台灣人,一起來賣農產品,無論通路想賣什麼商品都可以提供,表現得非常有誠意,而且積極。
但是會後,企劃人員卻私底下跑去找他,麻煩他簽個備忘錄。他說,即使這次雙方沒有任何合作也沒關係,但麻煩一定要幫忙簽個備忘錄。因為這次出差是用公司的機票錢,為了跟政府請款,必須要有備忘錄。
兩個星期後,另一組韓國團隊也去拜訪這位副總,該團隊成員包括一位農協人員、一位銀行代表、一位律師代表,再加上公司企劃,一行總共4個人。
韓國的團隊提了一個非常詳細的專案,針對該零售通路在中國的市場定位,舉出韓國農產品可以幫助通路做什麼事情,以及未來一年四季,可以如何陳設排列韓國的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包括出關、進關的檢疫審批,甚至連稅負的規劃都完整提供。報告鉅細靡遺,非常詳盡。
聽完韓方的報告後,採購副總問對方:「你這趟來中國,應該不只拜訪我一家,你們也會去拜訪其他通路吧?」
對方告訴他:「其他通路我們都有拜訪,但是請您放心,我們針對每一個通路,提出不一樣的專案。商品或許一樣,但是包裝與品牌會有差異,訂價也會做好區隔。我保證,提供給您的銷售方案,絕對是適合貴通路的方案。」
採購副總接著又問:「為什麼你們會派銀行代表與律師代表一起來?」
對方回答:「銀行代表出席的目的,是為了了解市場。如果今天通路接受我們的計畫,或是專案必須調整,那麼回國後,銀行就會針對相關的農產業做投資更改。」
至於找律師,則是為了表示慎重,見證合約的簽訂,讓回國之後的運作能夠更加順暢。「找律師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保障韓國農夫的權益,因為農夫是弱者,在與大型通路談判的時候,往往會被欺壓,因此律師必須做好把關的動作。」
聽了韓方的政策措施,林坤正語重心長表示,新政府有新政策,但是最重要的,不只是在台灣做很多事情,還必須走進通路、走進消費者,並且與政府或當地市場的當地民眾做接觸,「這些其實才是台灣中小企業業者,最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