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人:張淯、賴宛佐|撰文:賴宛佐、葉惟禎|攝影:彭級鋒 協助|拍攝:丁永祥、吳珮旻|照片提供:吳珮旻
路跑風氣在世界遍地開花,相關產業皆受益。運動產業從上游製造到下游零售,舉辦方從中創造的觀光效益,包括餐飲、住宿與交通。路跑商機打造的經濟效益,還在無限擴大中。
如果台灣可以再創一個世界第一的紀錄,那就是台灣舉辦路跑次數的密度,舉世第一,平均每天有14.2場賽事,在台灣各地熱鬧舉辦!
全民瘋運動,讓台灣adidas連續8年業績呈現兩位數字的成長。根據統計,台灣路跑活動的參與人數成長近50%,這些愛跑人士為了路跑,願意花錢添購各類服飾與各式裝備,不僅帶動運動用品的銷售,更讓整個運動產業鏈因此受惠,為台灣低迷的GDP,帶來一線生機。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顯示,運動產業價值鏈的價值活動,有上游為研究發展與人力資源培育階段,著重於產業專業人才的培育,以及運動科學、科技研發與創新消費性運動商品之開發。
下游為品牌行銷與市場開發,著重於運動消費市場開發的活動,同時藉由知名運動參與性運動商品(如路跑賽)與觀賞性運動商品的建立,並以參與性運動及觀賞性運動商品為行銷的主題,擴大國內外潛在的運動消費市場規模,以需求面成長帶動產業供給面的發展。
而介於產業價值鏈上游與下游中間,則為運動場館設施營運與賽會籌辦的階段,包括運動場館設施營運及管理、運動賽會籌辦、運動組織營運管理,即為運動之無形資產欲轉換為可消費性商品的重要價值活動。
上游價值活動1:從服飾到裝備科技技術日新月異
從服飾到3C科技,科技技術的日新月異,對運動用品的生產與製造帶來很大的影響,無論是奈米技術或是碳纖維的研發,都讓各式配備愈發輕巧,但功能卻愈發強大,讓消費者趨之若鶩。
而運動衣原料的供應商或成衣製造商,也不斷引入新的款式與技術,提升產品效能。例如台灣紡織業者不斷研發新材質,以機能性服飾打造新市場,不但吸濕排汗還能維持肌肉的穩定度,贏得消費者青睞。
在跑鞋方面,各項獨創的新技術也不斷提升,從材質的技術到緩衝避震,進而協助跑者的動力輔助,讓屬於消耗品的跑鞋,即使不斷拉高單價,一樣讓跑者下手不手軟。
至於以運動休閒為主訴求的穿戴式裝置與服務,更是各大廠商瞄準的商機,並且設法讓裝置更加人性化與普及化。比如NIKE的手持和穿戴裝置,不只有計時與計步的功能,未來將可串連使用者與NIKE的訓練服務,以提供個人化的訓練計畫。
上游價值活動2:路跑專業人才之培育與授證
台灣最大運動資訊網站「運動筆記」,將目標讀者鎖定在「運動員」、「運動行業的管理者」,並且針對這個族群,製作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從談賽事、談裝備到談論如何正確復健,透過這個平台群聚他們的目光,不只賺進流量,更賺進無數的商業合作。
而因應半馬、全馬、超馬等各種賽程,讓「配速員」成為另一個興起的焦點。有運動品牌業者,把戰線從馬拉松的戰場往前延伸,在路跑活動開始前,請來配速員帶你練跑,讓跑者更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同時在路跑舉行的過程中,讓配速員帶著跑者「跑一段」,透過他的專業,帶領業餘的跑者維持速度,幫助他們在設定的時間內完成比賽。
儘管配速員目前大多由熱心的跑友擔當,然而隨著賽事的熱度持續延燒,未來配速員絕對有機會成為專業路跑人才培育的焦點之一。
中游價值活動:路跑賽事籌備 至少也有賺1成
是什麼原因,讓台灣各地路跑賽事辦不完?真的有這麼「好賺」嗎?
如果從一場報名費700元的賽事來看,扣掉補給品、醫護人員、獎牌、伴手禮等贈品,平均一場花費約200萬,扣掉成本之後,少說也有1成獲利,如果有幸能獲得企業或是廠商贊助,獲利更是上看3成之多。
尤其路跑在申請路權方面相對簡單許多,基本上人人有路權,只要按規定提出申請,不須押金就能辦活動,非常方便。但是沒有政府把關的路跑,其品質難免良莠不齊,儘管如此,仍無損台灣跑友對路跑的熱愛。
其實不只台灣,世界各地的城市也爭相舉辦路跑,比賽形式從戶外公路賽跑進大廈,還有跨越大洋的國際賽事。路跑帶動的運動觀光,讓住宿、交通、餐飲、旅遊等行業紛紛都受益,共享經濟效益。
下游價值活動:路跑裝備 就要穿進辦公室
誰說全套的運動裝備只能路跑的時候穿?1980年到2004年出生的「千禧世代」,也是消費力最大的世代。這群美國歷史上平均教育程度最高,卻也是自我意識最強的世代,不穿牛仔褲或長裙。重視運動的他們,改穿機能緊身衣、瑜珈褲與慢跑鞋,並且穿進辦公室,彰顯他們對運動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