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X循環 當紅 台灣經濟新解方

獨家報導企畫製作:張淯、賴宛佐|文:賴宛佐、葉惟禎|攝影:彭級鋒

物聯網興起,改變了許多過往連想都想不到的商業模式,像是強調各式各樣的事物都可以分享的「共用」新經濟模式,正在各行各業快速崛起,從製造端到消費端,這樣的巨變,不只帶來商機上的藍海,更帶來的生活上的藍海,你準備好迎接這一切了嗎?

「共用經濟」(The Sharing Economy或Collaborative Economy),這個詞聽起來或許不親民,不過你或許不知道,透過網路資訊快速流通的環境,各種形態的共用模式,早已深埋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隨著共用經濟浪潮席捲全球,也同時顛覆我們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
搭計程車回家用Uber;出國旅遊想省點住宿費,就到Airbnb租空房間;白天空著的自家停車位,不妨去停車大聲公登記,分享給臨時需要停車位的車主,賺點零用錢。這種以「共用」所開創的消費共用模式,使得互不相識的人們得以共用資源,同時也滿足了人們愛地球、想省錢的心理,讓「共用」成為影響全球經濟的重要趨勢。2013年《經濟學人》即以「崛起中的共用經濟」為標題,來闡述這種透過網路,讓供需雙方得以互取所需的創新服務模式。
根據PwC調查,線上雇用、汽車與住屋共用、影音串流等幾大共用經濟,2014年在英國就創造了約5億英鎊(約新台幣240億)的商機,預估2025年將達到90億英鎊(約新台幣43,472億),並在全球達到美金3,350億(約新台幣10兆),成長幅度高達2,000%。

為什麼「共用經濟」會這麼夯?

過去十年來,人類經濟社會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金融海嘯的爆發,至今國際經濟仍在掙扎於低迷不振之中;而全球經濟一度衰退,更讓民眾重新思考,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加上日新月異的科技,去平台化的現象,降低供應者和需求者進行交易的成本,且隨網路社交平台的發展,交換、共用的精神深植人心,人們藉由對各種平台的信任,也讓資源得以得到最大利用。
套句幽默作家蕭伯納所說:「你有一顆蘋果,我有一顆蘋果。我們交換,得到的還是一顆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交換,彼此都得到了兩種思想。」
共用經濟正是如此,不過這樣的運作方式與過去傳統商業模式差異甚大,也對各種產業帶來的巨大的衝擊,就好比Uber摧毀全球傳統計程車公司與汽車租賃產業的基礎,Airbnb訂房網站正在侵蝕世界各地飯店業商務客的市場;網路電視服務網Netflix打垮了百視達,顛覆全美傳統影音產業。
以2008年成立的Airbnb為例,本身並不擁有飯店,但是透過網路媒合平台,卻成功串連了世界各地的旅客及房東,而且今年在7月12日還宣佈正在和美國運通全球商務旅行公司(American Express Global Business Travel)、BCD Travel和嘉信力旅運公司(Carlson Wagonlit Travel)合作拓展自己的預訂業務。
美國運通全球商務旅行公司2015年的銷售額達300億美元,客戶涵蓋IBM、麥肯錫和微軟;BCD Travel在2015年的銷售額為238億美元;嘉信力旅運公司在2015年的銷售額為242億美元;這項合作也意味著Airbnb商務平台已經開始受到企業重視,而且對飯店業帶來的挑戰也將愈來愈明顯。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Uber,今年6月,Uber執行長特拉維斯•卡拉尼克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發文:「截止(北京時間6月18日中午12點16分48秒)的時候你在哪?在那個瞬間,全世界有147個Uber訂單同時開始,將Uber的總訂單量推上20億的新里程碑。」而這距離Uber達成10億訂單的目標,才剛過6個月。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2010年6月Uber提供叫車服務起,到2015年12月完成「10億」訂單,整整用了66個月,也就是5年半,但之後卻只用了半年,相當於十分之一的時間來達成同樣「10億」訂單,這也讓人見識到共用經濟的爆發力。

從我到我們的時代

共用經濟主要特色,在於資源重新分配,就是將閒置資源透過網路出租或透過拍賣,分享給真正有需要的使用者。然而,據eMarketer預估,全球企業每年廣告投資預算超過5,000億美元,正是為了讓消費者不停買東西,而非分享東西,兩者之間的衝突勢不可免。
紐約大學教授阿朗.桑達拉揚就曾提醒:「美國企業界須仔細觀察這個新典範的生成。企業賴以為生的商業模型,若對消費者沒有效率,很可能出現一個共用經濟的市集,正試圖簡化這個商業模式。」而且一旦消費者發現更好可以取得產品或服務的模式後,會永遠拋棄過去的做法。
尤其當資源愈來愈有限,在景氣不佳、薪資調升不如預期等種種客觀條件下,年輕世代消費者的價值觀,將會轉為以分享取代獨有,在乎資產的「使用價值」更勝於「擁有價值」。甚至,認為擁有資產反而是一種負擔,「租賃」或者「按需隨選」才是保持經濟自由的生活方式。
這也是Uber創辦的初衷:如何緩解交通堵塞,環境污染與泊車緊張的問題,通過把更多的人裝進更少的車裡,並通過口袋裡的科技達成此目標。「在美國,我們浪費70億小時堵在路上,交通堵塞同時也導致,1600億美元生產力的流失。五分之一的碳排放是由這些車輛產生的,而這也只是整個問題的4%;Uber共乘構想,讓單程更便宜,讓人們都願意共乘……,路上便不再有那麼多車輛;2015年6月在洛杉磯,我們減少790萬英里(合1271萬公里)的騎車行駛里程,和14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Uber執行長特拉維斯•卡拉尼克在TED演講中提到。
共用經濟的核心概念其實早就存在,只是使用的名詞,就物品而言可能是租賃、共用,在人力資源上,可能是兼職、外包等,但目的皆是將閒置資源加以活化,從單獨由「我所有」變成「我們共同使用」。

每個人都能參與的革命

基本上,目前共用有三種型態,首先是「產品服務系統」。最經典的比喻,就是美國有一半的家庭都擁有電鑽,但實際上平均每個家庭使用電鑽的時間只有6至13分鐘,所以我們實在不必為了打一個洞,而去買一個昂貴的電鑽。
其次是「市場再流通」,每個人的家裡可能都有很多使用頻率很低,甚至壓根就用不著的物品。以往大掃除時,這類物品通常要麼扔掉,要麼繼續堆在家裡。
第三種形態則是,「協同式生活」。意思是,眾多有著相似需求和興趣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分享交換較隱性的資源,比如時間、空間和技能,例如台灣目前有一個結合台北空屋與青年居住需求,所打造的共生公寓「玖樓」,現在已有上百人在10處公寓共用空間。
而與以往不同的,過去消費者從企業端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來得到生活的滿足(B2C),但現在每個人所擁有資產,包括有形的汽車、房屋,無形的技能、知識,都可能與他人共用換取報酬(C2C),藉由網路使用單位的細緻化、精緻化,人人都可以參與這場革命。
之初創投合夥人詹益鑑博士形容,這就是第三波網路大革命,未來各行各業將興起Uber化浪潮,但發起的人未必是企業,每個人都可以參與。

共用搭配循環更創新

不過,詹益鑑博士指出,觀察全球共用經濟發展比較成熟的地區,大多像是美國、英國、中國等擁有龐大經濟體的國家,台灣要想發展出經濟規模,就必須往外走。「台灣擁有豐沛的人力資源、IT資源,在這場戰役中,如何走出去,將服務提供給對的消費者,就是勝出關鍵。」
除了共用之外,詹益鑑建議,台灣應更重視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2015年前歐盟顧問 Jeremy Rifkin 新書《零邊際成本社會:物聯網、協同共用與資本主義消失》已明確預測,未來經濟社會運作的邊際成本將大幅下降近至微乎其微,而主要三大根本拼圖塊即為「智慧經濟體系」、「共用經濟」、「再生循環經濟」。
在資源短缺的世代,消費者的需求會逐漸由擁有者進化到使用者,而製造端則勢必由單項線性走向共產,企業必須共生共榮,也就是「你的廢物是我的原料」。所以,共用與循環的經濟形式,將使市場資源的半徑不斷擴大,產生更多的創新空白點。「而這正是台灣的機會點!突破當前全球經濟發展舊模式的框限,發展出一個與消耗資源脫鉤的新經濟模式與新生活方式。」
像是惡名昭彰的時尚產業,被列為全球第二大污染產業,僅次於石化工業。很多人難以想像,生產1公斤的棉花,需要耗費多達2萬公升的水;甚至一件衣服從染色到最後處理,可能用到多達8,000種化學原料。但在追求快速時尚潮流下,一件衣服往往可能只穿一季。根據一份統計,英國有31%的衣服最後丟棄進垃圾桶,其中有95%可以再利用。
「這裡是世界回收周。將您的舊衣物、破爛衣物、過分磨損以及過時衣物都給我們帶來吧。」2013年起H&M發起了衣物收集計畫以來,至今已從全球各客戶那裡回收了25,000公噸的舊衣物。H&M認為,回收再製,不僅可減少對水資源、能源與化學藥劑的消耗,也可以創造出新的應用。
另外,荷蘭品牌Mud Jeans也提出牛仔褲租用服務,讓消費者把不想再穿的牛仔褲送回店裡,轉製或回收成其他商品再銷售,為成衣慣性的生產模式、商業運作,帶來新的可能。
詹益鑑博士指出,共用與循環就像兩個緊緊相扣的環節,在消費端的是共用經濟;在製造端的是循環經濟,英國、大陸、韓國等政府都已登高一呼,展現出相當的決心,台灣是3C產業的製造龍頭,這是產業升級,再創下波經濟奇蹟的好機會,不容錯過!

做共用平台之前,摸摸你的口袋夠深嗎?115802301

很多新創團隊認為,自己只要建構一個平台,媒合供給者與需求者,就叫做「共用經濟」。如果你也是這麼想,那麼停車大聲公執行長余致緯告訴你:「你的口袋是否夠深,深到能夠撐到消費者願意付錢買你的服務?」
余致緯同時也是「呼叫阿福」的創辦人之一,該平台主要媒合泊車人與車主,讓車主省去停車與取車的麻煩,但最後卻因誤判資金水位,只成立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黯然宣告退出市場。
「為了保障車主,提供最好的服務,我們把每一位阿福(泊車員)都視為員工,但是能招募到夠水準的泊車員非常不容易,而且從泊車員的招募審核到教育訓練必須花費超過三天的時間。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在建立阿福的服務標準化與教育訓練上,必須投入那麼多的資金。」余致緯說。
因為資金燃燒的速度大幅超過預期,在營收有限、找不到足夠金援的窘境下,只好停止呼叫阿福,轉以全心投入「停車大聲公」。
「停車大聲公」同樣是在解決停車問題,此平台提供完整的停車資訊,透過車主的貢獻,即時掌握各地新舊停車場費率及停車場類型,只要打開「停車大聲公」,就能找到附近的空位、以及收費合理的停車場。
但余致緯認為,平台要能生存,最重要的是,消費者願意花多少錢買你的資訊。
「台灣的生活機能實在太便利,資源多且取得容易,在你的服務能讓消費者心甘情願掏出錢來買之前,先問問你準備的資金,是否能夠支撐到消費者願意付費?」
就像有人願意每個月付錢從KK-BOX下載音樂,但有些人認為在YouTube聽聽就好。你所提供的資訊,讓消費者願意掏出多少錢,才是這個平台能否成功經營的重要關鍵。

共用經濟時代,個人行銷出頭115802401

隨著搭App叫車風潮的「呼叫小黃」、「Easy Taxi」相繼因不符台灣法令規定而退出台灣,以及Uber被經濟部投審會認定其所申請的經營業別與實際經營不符,而可能被撤銷投資許可的決定,還有更多因不符法規而備受爭議的服務如Airbab,讓人懷疑,究竟共用經濟在台灣有沒有市場?
有二十多年中國市場開發、十六年網路電商經驗的美樂國際開發數位行銷有限公司行銷長錢景中認為,共用經濟在台灣還是大有市場。
儘管現在有許多共用經濟的服務遊走在法律邊緣,引發許多爭議,但是危機或許也是轉機,在業者持續與政府相關單位的溝通下,說不定未來也有可能成功立法,從違法走向合法的可能性,因此,誰先進入這個市場搶占先機,「贏在起跑點上」,未來就有機會成為這個市場的領先者。
而相較於「分享」自己的所有物,台灣人其實更能接受的交易模式是「拍賣」,畢竟把自己不用的東西直接二手拍掉換成一筆錢,相形之下更方便省事些。但錢景中認為,這樣的心態應該會持續改變,因為在台灣的「悶經濟」之下,民眾為了開源,說不定會更願意以開放的態度,與人分享閒置的物品或資源。
因此,錢景中指出,當交易的型態變成「個人對個人」時,個人的行銷手法將變得非常重要。在共用經濟之下,如何彰顯個人的特色與優勢,以吸取目標族群的眼光,將不再是企業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必須學會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