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從舊金山發跡的小公司,能夠在短短幾年震撼全球,它們的創新模式,成功破壞市場機制,硬是在市場空隙中,打造出一套創新的「Uber式」規則。
上下班的尖峰時間、突然下起大雨的午後、風強雨大的颱風夜、人聲鼎沸的熱鬧周末夜……這些常常讓人叫不到計程車的尖峰時段,因為有Uber私家車的「支援」,讓亟待叫車的乘客,多了一個選擇的管道,儘管車資可能貴上1至5倍,使用者仍趨之若鶩,因為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比順利到達目的地還重要。
勇闖世界各地的Uber,在全球政府的封殺及計程車業者的圍剿下,短短數年仍攻陷全球58個國家,超過300個城市,其市值高達680億美元,甚至超過通用(GM)的市值470億美元。
Uber如此火紅,其實當初創辦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創辦人卡蘭尼克(Travis Kalanick)和友人有次在巴黎旅遊時,在街邊等了許久卻攔不到一輛計程車,因此決定要研發出革命性新應用程式,為普羅大眾解決「叫車難」的問題。
這種從乘客角度出發的應用程式,一推出就快速席捲市場,讓Uber只花5年的時間,就成為有史以來,在上市前預估市值最高的公司。
Uber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崛起,其實靠的就是,成功抓住消費者的心理。
成功抓住乘客心理:做好面子,滿足需求
能在想搭車的時候叫到車,只是Uber的「基本配備」,事實上,Uber從創立開始,即著重在提升乘客的搭乘體驗,設法緊密聯繫乘客與司機的關係,這才是Uber席捲全球的重要關鍵。
比如在需要「做面子」的場合,無論是趕赴商業會議,或是與心儀的女孩約會,Uber有「尊榮優步」可供乘客選擇。來接你的有可能是寶馬、賓士等超豪華車種,同時司機還會戴著白手套,提供親切有禮的服務,讓客戶在心理上有一種體面的滿足感。
曾經有個大學生為了追心儀的女友,每次約會必以Uber「尊榮優步」接送出遊,讓女孩倍感貼心,一個月之後女孩追到了,但是收到信用卡帳單之後,看到當月Uber帳單將近2萬元,雖然心痛,但是能追到女友,也算一大收穫。
而Uber除了提供接送服務,也會考慮滿足乘客的重疊需求。比如有客人想吃早餐,司機便會帶來早餐接客人,讓客人享受有車又有司機的滿足感。
鼓勵「閒置車主」加入 衝高供給量
Uber成立這個平台的目的,就是讓擁有多餘時間的司機,能夠充分利用其閒置的車輛,去滿足有搭車需求的乘客。
為了快速拓展市場,Uber在需求端採分享式行銷(推薦朋友使用可以獲得優惠),讓更多人願意透過這個平台叫車「嘗鮮體驗」。另一方面則以各種補貼的方式,鼓勵想賺外快的司機加入這個平台。
甚至在尖峰時間、叫車需求大的時段,採浮動車資的方式鼓勵司機出來「跑車」,以市場供需的機制,讓願意付較高費用的乘客叫得到車。
Uber在供需兩端,一邊在達成用戶端乘車需求的同時,一邊也滿足司機想要增加收入的心態,試圖建立一個完整的生態,同時提升這兩端客群的滿意度,在有利可圖之下,讓更多司機願意加入供給的行列。
採互評制以提高用戶對平台的信任度
在目前的傳統計程車市場中,乘客在搭車之前,無法得知這趟車程必須支付多少費用,甚至還要承擔計程車司機繞路的風險。
然而在Uber的平台上,用戶不但可以在搭車之前,即可預先知道司機名字、司機聯絡電話、車型及車程價錢,同時整段車程也透過系統完整記錄行車路線,以做為判斷司機是否繞路的依據。
而這段車程結束之後,司機與乘客的互評機制,也能確保服務品質,如果司機的評分低於4.5顆星,即有可能被強制停止使用Uber平台的服務。Uber試圖以公開透明的機制,提高用戶對此平台的信任度。
然而隨著Uber的業務繼續成長、在加入的司機愈來愈多之後,現在,用戶一開始對Uber司機的好評似乎開始下降,客訴似乎有持續增加的趨勢;而供給端的司機亦抱怨「僧多粥少」,當初吸引司機加入的誘因「收入」大幅減少,這顯然是Uber在進入成長期之後,必須克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