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進入TV 4.0時代 Mundi雲音響 跨界橫空出世

製作人:張淯 社長|文:蔚而碩|圖:編輯部|責任編輯:謝夢然|核稿編輯:劉孟儒

電視被世人公認為是二十世紀的重要發明之一,至今仍是十分普遍的訊息傳播與娛樂工具。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視也在逐漸演化,例如智慧電視(Smart TV)與網路電視的面世。不過,在手機、平板和網路的衝擊下,電視似乎正在從我們的生活中逐漸遠去……想想看,你我到底有多久沒有開啟過電視機?甚至電視機是否已被電腦的液晶螢幕取代?開始不看電視節目,只看網路節目?不管怎麼說,但凡是現代人,一定要瞭解跟我們現代生活息息相關的「明日電視世界」。

明日電視世界會是什麼樣貌?伴隨著電視製作和傳輸技術的數位化,接收裝置的數位化也成為了必然。數位電視是採用數位電視信號的電視系統。它的顯示效果更好,功能也更多,甚至已經可以實現初步的雙向互動。電視機的另一個趨勢是智能化趨勢,即與其他電器的結合,特別是與電腦的結合,這使電視具有更多的功能,從而突破電視的傳統含義。

視會沒落嗎?沿著電視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電視是不會沒落的!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一世紀這兩百年間,電視機無論從技術到顯示器內形的演變,都逐步在科學家的研究與創新的發明中,不斷地提供人類在視聽享受、資訊傳播與接收中,享受更便捷與更高科技的產品!

未來電視的樣貌

自1884年,俄裔德國科學家保羅·高特列本·尼普可夫(Paul Julius Gottlieb Nipkow)提出並申請了世界上第一個機械式電視系統的專利起,到1900年康斯坦丁·波斯基(Constantin Perskyi)在巴黎世博會提交的一篇論文中造出了“television”一詞。二十世紀初期,「電視」這個發明還處於「紙上談兵」的初階,直到1920年代開始,才有蘇格蘭發明家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和俄裔美國科學家弗拉基米爾·佐利金(Владимир Козьмич Зворыкин)各自於不同時間點根據尼普科夫圓盤理論,成功研製出電視機。在電視歷史上,貝爾德所研製出的被稱為「機械式電視」,佐利金所研製出的被稱為「電子式電視」,他們兩位都被世人尊為「電視之父」!

Android 聲霸「Mundi 雲音響(A3)」開箱,木質音箱打造,音質非同小可。

經過了四十年的演變,電子式電視機終被電漿電視所取代,電漿顯示器於1964年由美國伊利諾大學兩位教授唐納德·比澤(Donald L. Bitzer)及杰恩·斯羅托(H. Gene Slottow)及研究生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Willson)發明。電漿電視被發明出來後,一直被世人熱愛使用至今,然而未來電視會是怎樣的樣貌呢?在二十一世紀終於成為發明家和人們熱衷研發與討論的議題,以下有五點是人們對未來電視過度討論的功能:

  1. 未來電視就是語音控制和手勢操作:未來電視就是能和使用者對話,利用AI就可以辦到──以語音操作電視!現在人們看電視時,手中都還拿著「第二個螢幕」(例如平板和智慧型手機等),還有更多的人不再使用機上盒廠商提供的介面,可以自行選擇專門的應用程式搜尋節目列表或演員,也可以用Google進行搜尋,選看自己要看的節目!
  2. 未來電視就是社群電視:
    社群電視(Social TV)於2011年就被廣為討論,人們認為社群電視可以直接用電視參與社群的方式,擁有更豐富的操作體驗。
  3. 未來電視就是淘汰有線電視:
    美國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取消有線電視,以機上盒取代,這讓人會覺得有線電視正走向衰敗!
  4. 未來電視就是應用:|
    現在各家電視台和網路節目都有推出專屬App,但未來電視該像網路一樣的運作嗎?該變成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嗎?或許可以嘗試用第二個螢幕來發現節目內容。
  5. 未來電視就是熟知的電視產業將滅亡:
    有些人認為電視正在做垂死掙扎,因為當代的人都在觀看YouTube和其他網路影音網站和媒體,他們認為電視產業必會受到網路世界的打擊!但,實際上像是Netflix並未擠掉任何一家有線電視業者,有線電視業者也進軍網路了!網路雖然會帶來貢獻,但是它仍是未能打垮電視產業。
SOUNDBAR(整合式揚聲器)之比較。

在我們的家庭客廳,電視仍是主角,它非但沒有離我們遠去,反而因為「智能化」更靠近我們。也正是因為電視的智能化,像是4K(稱Ultra HD,簡稱UHD,其解析度為Full HD的四倍)的全新節目都搬到了電視螢幕,此時用戶對電視的音質表現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電視內置音箱的效果又堪比「雞肋」,特別是現在電視螢幕越做越薄,低音都出不來,這個時候電視音響就成了智能電視的標配了!

2019年初,臺灣駿熠集團成立「雲音響事業群」,引進兩款可以直接和雲端連結的音響,經過數月改良與研發,推出「Mundi雲音響 M3」,這項產品將前述人們對未來電視所討論的功能全部囊括進去,一併解決所有問題,而且更將功能更為擴大!雲音響是音響結合機上盒的二合一「智慧雲音響」產品,瞬間將客廳變成KTV或是小型電影院。Mundi雲音響M3有木質音響的堅持,發燒等級的原音重現,2.75吋重低音喇叭,其杜比環繞音響的設計,完全可讓人感受到劇院級的震撼!透過家裡客廳原有的電漿電視或液晶電視,完美呈現4K影像解析度的細膩畫質,再搭配安卓系統便於遨遊網路世界,只要一台雲音響,就可以擁有看有線電視頻道節目、聽歌、追劇、遊戲和卡拉OK等多功能,從此家裡的客廳就是全家的娛樂中心。

雲音響完美呈現未來電視

該公司找來了美華影音、KK BOX等多家廠商及社團法人合作,讓裝置戶可以低月費方式,在家享受影音服務,不論是唱卡拉OK、聽歌、看影片,甚至收看新聞、股市資訊等都可以。這項服務自去年二月已展開,這是目前市面上唯一結合影音、音響及雲端服務的產品。雲音響除了可以發揮驚人的廣告效益之外,更可以深入為用戶提供針對性、精準化的服務。

Mundi雲音響M3推出後受到網友熱烈地討論,有網友Tony這樣評論:「Mundi的優點是木質音箱,整體音色比較溫潤,低音夠力,看電影很好,播放人聲很有味道!」基本上喜歡電動的網友對這台雲音響有許多正面的評價!

 

經營Mundi雲音響的朕臨科技執行長丁宜良表示,當初會想要推出「雲音響」,是因為自己要做不一樣的東西,於是師法iPhone把不同的東西做整合,看看家裡的客廳還有什麼可以做整合?所以看到要有一個機上盒、一台音響、可以唱卡拉OK,最好還要有劇院級的感受,最重要的一點是與手機的連結!於是我們打造了一台All in One的智慧音響,那時尚未想到「跨界」這兩個字,多年後就發現這產品吻合了這幾年的跨界風──就是產品具備多用途與多功能!

丁執行長強調,從美觀上的角度來看,一個客廳很簡潔,但置放電視機的那面牆若放一堆物件就會顯得很凌亂。他們調研發現家裡的音響大多是先生在使用,先生不在家,音響就沒人會用,卡拉OK伴唱機也無人會用,彷彿它是有專屬性的,專門屬於某一個人在使用。於是,丁執行長認為如果可以把這一切都能All in One整合好,接著把操作介面簡化,那不就全家人都可使用!這是雲音響創立的初衷,我們想讓它成為一個娛樂工具!聽看唱玩一應俱全!

雲音響完美解決電視機無法呈現的音效

丁執行長回想起這個改良與研製過程時表示,那的確是很艱辛的過程,因為同樣的音腔設計,同樣的喇叭,不管是四顆或是六顆,不管是80瓦或120瓦,按照理論上說,純音樂發燒、環繞音響和卡拉OK是衝突的,要把這三者融合在一起,絕非是想像的那麼簡單!丁執行長說,他們必須將產品最佳化,當人們使用它唱歌時,不能失去原味;當人們在聽發燒音樂時,不該出現一些不對的聲音。同樣的,當人們在看電影時,也不該不像劇院沒有環繞音效,所以在原來同樣的單體數量、瓦數和功率,在腔體的設計下,如何讓這三者不同音樂表現模式至少都到一個水準以上,這就是最難之處。

「最後,內建安卓系統,這樣它就擁有靈魂,能畫龍點睛了!」丁執行長表示,若純粹只是一個發聲的工具,不管是唱歌聽歌或是環繞,如果沒有智慧的內容,又會是一個痛苦,所以他們就把安卓置入,整合出全世界第一台可集聽看唱玩與上網之大成的音響!丁執行長認為令他們最自豪的是,當初的發想是想解決家裡客廳電視與其他3C產品設備上使用的不便,要整合這麼多設備,且讓使用者在內容取得上要非常便捷,所以做了一個All in One的產品,這就是雲音響創造的初衷!

串流媒體(Streaming Media)服務已經被定位是媒體行業新的全球增長引擎,更有此一說,未來五年很有可能發生系統性地整合和消除有線網絡。據美國媒體報導,NBC Universal和ViacomCBS都在考慮關閉有線網絡,不過考慮到目前的發行交易,有線網絡的關閉還沒到迫在眉睫的地步。目前,美國大多數媒體公司仍努力在串流媒體和有線電視之間保持某種微妙的平衡,一方面將最優質的內容轉移到串流媒體上,同時另一方面仍會向有線電視提供一些A級節目來維持其運營。

美國的媒體公司正逐步對有線電視的未來達成共識。他們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大約有2,500萬美國家庭將取消有線電視的訂閱。自2012年以來,已經有2,500萬戶家庭取消訂閱有線電視。但有知情人士私下稱,目前至少仍有三家主流媒體公司,仍在期待有線電視的訂閱量能夠穩定在5,000萬左右。

有線電視爆發剪線潮

在有線電視的模式下,消費者不能選擇他們感興趣的電視頻道並按單付費。消費者必須一次購買幾十個有線電視頻道,儘管他們可能只對其中幾個頻道感興趣。長期以來,憑藉這一捆綁銷售模式,有線電視一直被媒體高管們視為一隻下金蛋的鵝。

臺灣近年來也發生相同的情形,有線電視的剪線潮已經勢不可擋。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統計,今年第二季有線電視全國總戶數再創新低,來到491萬4,724戶,較上季減少近2萬戶,較去年同期少12.8萬戶,年減2.55%。根據NCC公布的統計資料,今年第二季五大有線電視多系統集團(MSO)訂戶數都比前一季下滑。NCC分析有線電視曾因為網路數位化提升品質,2014年一舉突破500萬訂戶,但是,近年來有線電視面對網路平台、OTT服務(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業者的競爭,連帶衝擊訂戶數,全國總訂戶數在去年第三季跌破500萬為499.4 萬戶。

自網路崛起後,電視已從大眾媒介變成分眾媒介,現在還看電視的可能只剩下家中長輩吧!而內容產業(Content industry)仍在蓬勃發展,現代人還是需要內容看!所以,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哪裡了呢?臺灣觀眾將目光轉向了OTT、YouTube影音頻道受傳統製作方重視、LINE TV以原創「耽美」(Boy’s Love,簡稱‘BL’)劇攻佔網路影音市場、CATCHPLAY+線上影音掌握電影與洋片市場,Netflix提供網路隨選串流影片的OTT服務,提供各國電影和電視節目。

雲音響結合有線電視頻道、網路、OTT與手機,能夠重新尋回家庭娛樂與闔家觀賞節目的氛圍,朕臨科技丁宜良執行長表示,這是雲音響在家庭凝聚上最大的價值!這台音響的定位雖然是All in One的娛樂設備,它能讓客廳成為家裡的娛樂中心,客廳不再屬於父母親或小小孩的,它能讓全家人都聚集在客廳,家人之間的關係不再疏離,電視機不再為了開而開著。

家庭未來的AI控制中心

丁執行長強調,AI世界已經來臨,雲音響跟著升級至AI聲控與數位助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電視機無論什麼品牌,多大的尺寸,可是聲音永遠是不令人滿意的,我們大部分看到的電視機所能夠提供出來的音效瓦數大概是20瓦上下,這種瓦數是沒有低音的,很難真實呈現透過電視機顯現出來畫面的音質,所以勢必要搭配一個好音響!

這些年以來,電視機越做越薄,據業內有力消息,將生產出新一代的透明電視機,這代表電視機無法內含任何東西,主機板、背蓋、喇叭這些都必須往外移,從中可看出端倪電視機未來可能只有純顯示的功能。丁執行長說:「因為串流影音也上來了,很快有一天有線電視也不見了,都是走網路過來!那時電視機就不會叫電視機,只是一個顯示器,顯示的內容來自網路所有的一切!」

丁執行長認為,顯示器需搭配一個好的音效,就可以滿足一切,他們認為這就是下個世代從精神層次上來說的家庭凝聚功能;但從產業位置來看,他們認為當有一天大家都意識到電視機不叫電視機,它只是一個顯示器,這時候就需要一台既可以運算又可以上網,和彰顯各種不同場域音效的跨界音響!以其完美的表現,若再搭配AI運用,那它在家庭位置的重要性又更高了!

在丁執行長的理想未來電視世界裡,電視甚至可能永遠不用關機!隨時待命,我們需要什麼,它就提供什麼!一台雲音響可以把所有可能想像到的功能都設計進去,讓它既是家庭娛樂核心,也是家庭未來的AI控制中心!

網路APP聽說唱玩搞定

談到為何以Mundi來命名雲音響呢?丁宜良執行長說,Mundi是拉丁文,是「世界」之意!以臺灣的角度來看,他們應該沒有看到一台屬於臺灣自創的音響大品牌,聽到的都是外來的,如日系、韓系、美系或歐系的產品。他認為,若純粹做音響,他們很難去跟已經既有的品牌抗衡,但如果是一個跨界音響,走向內容和載入創新的運用,這時候Mundi就有機會走出臺灣,走入全世界--這就是命名Mundi的意涵!

雲音響從A1開始,現在已研製出A3與M5系列,提供用戶聆聽、追劇、歡唱和上網等多用途功能,負責雲音響業務推廣的周承煬Max更進一步說明,雲音響不僅能提供個別用戶的使用,更給予和他們合作的團體與組織組建一個自媒體的平台,用戶不論是欣賞節目或聽音樂,打開雲音響與電視機即可在首頁看到該團體(或組織)的重要活動或重要商品的影音內容。只要與他們合作的團體就會在首頁看到他們公司的Logo,中間會有他們要呈現重要活動的影片內容,影片可以放到最大,也可以排程給客戶運用。

Max表示,80%的家庭都有一台電視,渴望一台平價奢華的音響,有了音響後,「聽、看、唱、玩」這四個功能都可以在這台音響實現,所以客戶每天都會接觸到這台機器!例如,透過智慧安卓系統,網路連線後可自行安裝追劇APP和歌唱APP,以及各種需要的APP,是大電視遨遊網路的最佳夥伴;在卡拉OK功能上,雲音響還搭配無線麥克風,還有升降Key的設定。雲音響連上網路後,就會有源源不絕的影音資料,從雲端下來透過網路即可呈現,聽音樂成為一種享受。

Max強調,現在電視機越做越薄,低音都出不來,因為需要一個腔體才能產生共鳴,雲音響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基本上它是一台好音響,且它能實現聽看唱玩四大功能!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雲音響擁有合法版權的直播與影音頻道,有第四台所有頻道、戲劇類節目,唱卡拉OK(可加購充電式無線麥克風),還可以使用手機熱點分享連上雲音響,透過手機鏡射功能可以滿足上班族行銷企劃宣傳人員做簡報的需求!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