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茶文化蓬勃發展,日本老鐵壺的不可再造性和稀有性,決定了其增值空間,日本老鐵壺和銀壺被炒得震天價響:儘管中國早在五百年前的明代,民間就已經普遍使用鐵壺,但今天市面上所流行的鐵壺,或不斷轉手炒作的老鐵壺,幾乎都來自日本。
2009年,中國嘉德冬季拍賣會上,一把日本「祥雲堂」的「寶船賀壽」鐵壺以35萬元人民幣成交;2010年,大國壽朗的「蘭雅菊盛--雕蘭圖銼金菊梁孔雀石摘鈕鐵壺」,在中國的西泠秋拍拍出96萬人民幣的天價,今天更已持續飆漲至令人咋舌的地步,成為現今最貴的日本老鐵壺。
中國西泠、嘉德等拍賣行的再接再厲,為鐵壺身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越是名家之作、名堂之品,鐵壺的升值空間越大,目前1把安之介、藏六、波多野正平、大國壽朗的精品手工製作鐵壺,由於傳世數量稀少,以致價格飆漲至百萬元。
至於以手工鍛造、過去只有貴族才能使用的銀壺,以造型端莊古樸、優雅貴氣,且柔韌極富張力著稱,當然更炙手可熱了。日本銀壺大多始於江戶時期,傳承至今三百多年間,留下許多質地細膩、造型幽雅的精品,成了藏家競相蒐羅的目標,驚人的飆漲幅度更超過鐵壺。
不過,2003年以前甚至更早的時候,無論老鐵壺或銀壺或其他與茶道相關的日本古美術品,在日本或兩岸均乏人問津,價格甚至還不及中國宜興出廠的一把制式標準壺。卻有人純粹基於喜好而瘋狂蒐羅,藏品多到差點被太座給「休」了,依然「口袋漸寬終不悔」,意外成就了退休後的大事業。
執迷鐵壺 差點被太座休了
他是蕭銘煌,在中華賓士汽車任職業務二十多年,收入並不算太優渥,卻由於篤信佛教日蓮正宗而經常前往日本「團參」。由於喜好日本古文物,因而從1983年開始,逛遍京都、東京、大阪等地的古物店,以有限的「閒錢」購買喜愛的鐵壺、銀壺、自在鉤、浮世繪、火鉢、蒔繪漆器等。年份從江戶時期、明治期間到昭和時代,數量多到讓生性節儉的太座大發雷霆,甚至提出「再買就離婚」的警告。
不過蕭銘煌並沒有因此放棄,還挖空心思把陸續購得的鐵壺藏在車庫或朋友家,儘管至2000年退休,公司仍繼續委託他辦理進口車輛認證業務,因此還能有錢繼續買個不停,藏品也越來越多。直到2004年,內政部推動「無紙化核章」業務,讓他一時沒了任何收入,這才突發奇想:「何不開店將藏品與同好分享?」
儘管當時老鐵壺在兩岸才初試啼聲,但蕭銘煌說以一萬六千元台幣購入的一把鐵壺,隔年就以二萬五千元售出與同好,甚至在不久後售出17萬的天價。而原先反對的太座也才「驚嚇」的發現,另一半的收藏無論質或量,都足以開家規模不小的店面。因此就近在汐止家旁租了間月租2萬的店面,簡單裝潢後,「宗慶屋日本古美術店」於焉誕生,正式開啟了事業的第二春。
兩個女人 成就下半生志業
聊起從喜好變事業的過程,蕭銘煌回憶說,由於店面遠在汐止,初期客人並不多,因而聽從友人建議,在台北建國假日玉市租了個小攤位,從而結識不少買家,生意越做越大,不僅知名收藏家王度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向他買了不少鐵壺銀壺,他獨有的早年收藏也屢經兩岸或日本出版社相中,經常登上名壺事典或專書,「宗慶屋」從此聲名大噪,連對岸都常有買家渡海來收購。
不過,蕭銘煌有利眼,也不見得會做生意。往往一把價值連城的老鐵壺,隨便加個價就糊裡糊塗賣掉,幸好有精明幹練的太座主掌大局,才有今日輝煌的局面。未料就在名氣如日中天之際,愛妻卻因癌症不幸過世,讓他意志消沈了好幾年,業務也幾乎停擺。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手上的幾把珍品才未輕易釋出,例如18世紀日本金工名家藏六初代鍛造的一把龍紋鳳首銀壺,就在那幾年從百多萬狂飆至300萬台幣的行情,連他自己都嚇了一跳。
所幸後來又有個美麗賢慧的女同好闖入生命之中,從顧客、紅粉知己,變成今天宗慶屋最大的支柱。她是朱芃霏,在「鐵壺達人」身邊可絲毫不含糊,熱情開朗且資質聰慧的她,店內所有藏品幾乎如數家珍,對市場行情變化更瞭若指掌,兩人既是伴侶也是股東關係。由於名氣太大,原來的收藏早已無法應付後來的鼎盛業務,因此蕭銘煌每年至少還要赴日8至10趟,憑著多年累積的經驗與敏銳的眼光,陸續前往隱身在東瀛都會巷弄內的老店收購名品,而業務就全交給朱芃霏打理。
日本名壺 成兩岸收藏新寵
朱芃霏說,宗慶屋藏品目前分為平價、中上至高端精品,可以一次滿足各階層藏家的需求,兩人搭配得天衣無縫。蕭銘煌表示市面珍品已逐日減少,即便今天未成交,明日還有更大增值空間,使得他能悠遊自在的繼續買壺、賞壺,甚至還有空閒可以到北海岸潛水,或邀集好友們在店內圍坐火盆四周,以龍眼木炭、自在鉤、鐵鍋等涮魚或吃火鍋、煮茶等,羨煞了身旁不少老友。
蕭銘煌說今天的兩岸市場,日本鐵壺多以京都鐵壺(簡稱京鐵)或南部鐵壺(簡稱南鐵)為主流,尤其早期京鐵著名的「龍文堂」、「龜文堂」、「金壽堂」更是炙手可熱,還有各自的系統或代工,如龍文堂系的金龍堂、青龍堂、光龍堂;金壽堂系的金青堂、金觀堂、金玉堂等,均以生鐵為材質,但唯恐蒸氣薰蒸導致鐵蓋生銹,因此壺蓋大多為銅質。此外還有所謂「七寶銅蓋」,由七種金屬熔鑄車製而成,至於名家打造的純銀壺蓋就更為稀有珍貴了。
話說龍文堂創始於江戶末期(約19世紀中期),以脫蠟鑄法聞名,即鐵壺鑄造後必須敲碎模具才可取出。而南部鐵壺則是岩手縣的地方特產,至今已有400年歷史,以「盛榮堂」、「盛峰堂」、「千草」等最具規模。蕭銘煌說老鐵壺或銀壺的不可再造性與稀有性,決定了甚大的增值空間,且越是名家手作或有落款的精品,升值空間越大,例如龍文堂的安之介、大國、上田照房、井上;龜文堂的波多野正平、梅泉、鈴木光重、淡海秀光;金壽堂創辦人雨宮宗兵衞,或藏六、大國壽朗等,今天身價多在數十萬至數百萬之間,對岸價格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