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去年來台觀光旅客超過八百萬,到二○一六年預計突破千萬人次。觀光業情勢一片大好,國際級旅館更是一家一家開幕,爭食市場大餅。但在榮景背後,我們必須看得再深遠,挖掘隱憂,迎接新挑戰……。
近幾年伴隨國內觀光旅遊業的發達,看好飯店旅館業的前瞻性及發展性,相關業者競相投入。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的統計,台灣觀光旅館、一般旅館及民宿等家數,自民國九十七年的五千三百九十六家,到一百年有六千一百六十四家,到了一○二年則有七千兩百七十六家,成長快速,房間數也同步成長。
再個別看觀光旅館部份,自民國九十八年到今年三月份,有二十五家新建旅館,且預計到民國一○五年時,還將增加四十一家,包括國際集團及國內業者,顯見前勢看好。
房價偏低、人才荒是隱憂
但在成長的背後,仍存在若干隱憂。觀光局業務組副組長陳瓊華指出幾點,首先是房價難以提升。台灣觀光旅館的平均房價自民國九十九年的三千元,到近期的三千六百元,與亞洲周邊國家比起來仍是偏低,以致飯店營收難有大突破。當然這或許也與台灣近年旅宿家數擴張太快、競爭激烈有關,造成房價難以拉抬。
第二個問題是旅館業的高階人才荒。旅宿擴充快,但人才培育趕不上腳步,造成新旅館一開幕,就是拼命挖角同業的現象;校園培養出來的人,初期又未必願意投身較低階基層工作,在房務整理與櫃台接待等人員,同樣出現人力缺口。飯店個個嚷著缺人,加強與校園的產學合作,成為各飯店一致選項。
第三個隱憂,則來自一般旅館的挑戰。現有觀光旅館的住宿率頗佳,平均有七成,旺季可達八、九成,淡季也有六成五。但近年,一般旅館亦成長迅速,往往發展獨有特色,滿足國人品味多變、愛嚐新的心態,搶了不少觀光旅館的風采;反之以豪華見稱的四、五星級觀光旅館,有時行銷及更新的靈活度不及一般特色旅館。
求贏,品牌及在地化經營是關鍵
因此,觀察觀光旅館現況,有幾個重要走向,包括品牌經營、在地化、與發展自有特色,是其未來在激烈競爭中勝出重要關鍵。
品牌是旅館經營利器,像是近年愈多國際知名品牌選擇進駐台灣,陳瓊華認為這是相當好的現象。「台灣現在有十九個國際連鎖品牌,這些品牌在國際間各享有高口碑及一批死忠客人。一旦引進,有助於提升台灣的國際知名度,提升觀光能量。」她並指出,在飯店經營的專業知識方面,國際集團成熟完整的人才訓練及服務思維,在在對台灣本土飯店以師徒傳承為主的家族經營模式形成衝擊;而這批在國際間不斷調動的高階跨國CEO,其國際視野、行銷操作手法,及跨國經營資歷等,亦刺激臺灣業者成長,形成良性競爭的環境。
觀光局目前則積極推動「星級旅館評鑑」制度,與國際認證接軌。觀光局局長謝謂君鼓勵業者積極參與,「這是開發國際旅客、走出台灣的第一步!」簡言之,以前台灣無星級評鑑,台灣旅館自己宣稱是幾星、就是幾星,現今不然;加入星級評鑑,確認星級後,便可據此申請加入國際或國內品牌,觀光局甚至補助一半費用(包括入會費、教育訓練等),最高可達一年五百萬元。這對於國內許多偏向中小型的旅館業者,無疑是擺脫單打獨鬥、挹注品牌資源、擴大企業格局的良方。
目前已有五○三家旅店申請加入星級評鑑,民間接受度算高;未來政府更將修法,規定國內所有旅館一律需加入,可謂台灣旅館未來邁向品牌經營的趨勢之一。
在地化是觀光旅館另一重要走向,許多飯店自餐飲著手。像是各飯店與農委會合作推廣在地特色及食材,例如宜蘭的蘭城晶英酒店、台中長榮桂冠酒店等,擅長運用當地當令食材與顧客溝通,不僅食物更加新鮮、便宜,更讓飲食不再是追求高檔山珍海味,而成為充滿「故事性」的一種消費行為。
此外,像是花蓮遠雄大飯店,結合海洋世界,與雲林劍湖山世界、高雄義大世界等結合主題樂園與飯店住宿的模式,都是結合當地休閒旅遊、觀光景點,帶動整體周邊商機的在地化經營範例。
客層區隔,飯店各有生存之道
對應於一般時尚旅館崛起,經營自身特色亦成為觀光旅館的重要課題。「旅館無分好壞,最重要是區隔出自我特色,經營開發特定客層。」陳瓊華的意思是,每家飯店要面對的客層不同,首要就是迎合特定客層需求,並滿足之,便能找到生存競爭之道。
據觀光局統計,台灣旅館的客源,四成來自本國,六成來自國外;但在北部,外來旅客則佔到八成,尤以日本客、陸客居多數。由於國內旅遊市場已趨飽和,如何開發國外旅客,台灣旅館業將來還有頗大成長空間!
就像某些飯店基於歷史或地緣之故,主打日本觀光客,若能迎合日客啤味‧滿足其對於精緻服務的需求,往往成為日本商務客來台點名常住旅館;或是某些地區旅館位處大陸高階觀光客訪台必經景點周邊,可能就得抓緊陸客商機,吸引陸客青睞,像是阿里山賓館主推客層,便是大陸高端商務客團體住宿。找到主要經營客層,便知如何著手經營旅館特色。
在政府大力推動下,台灣去年來台觀光旅客超過八百萬,到二○一六年預計突破千萬人次。觀光業既是台灣當前發展重點,未來成長的腳步不會停歇下來。但也在愈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一場觀光飯店大戰正酣,且看江山誰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