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環保 醫療 讓世界看見台灣

獨家報導文:社長 張淯 | 圖:彭級鋒 攝影 | 獨家報導1149期(1+2+3月份)

成排的鐵皮屋裡,放眼望去幾乎都被寶特瓶佔據著。往大樹旁的屋角一看,十多位婆婆媽媽坐在角落裡埋首做分類。
這是慈濟位在八德路和建國北路交叉口的「八德環保教育站」,在台北市的黃金地段,竟可以買下200多坪的空間作環保回收站使用,聽到的人,總會咋舌於慈濟的財力。

德環保教育站裡,83歲的黃阿梅,和80歲的陳李半,是固定成員之一。
陳李半說,「因為我家住得近,早上都是我來開門的。」
黃阿梅笑著說:「兒孫都很支持我來,早上我在孔廟做完運動就來,一邊做環保,一邊聽上人開示,心情就快樂又寧靜。」

慈濟的第一

台灣每年約回收10萬公噸的寶特瓶,這裡,只是冰山一角。慈濟全台共5,400多個的回收點,靠著72,000多名日常志工,以及20萬名不定期志工,每年回收的物資量,約是全台回收總量的十分之一。
1998年政府開始推動資源回收前,慈濟在環保回收上已經做了8年,從一開始回收率只有3%,到2011年統計的48.8%,從少數幾個大型回收站,到現在回收站幾乎深入每個鄉里,並結合社區關懷,讓回收站成為老年人和弱勢族群可以得到關懷、獲得認同的地方,也讓慈濟在宗教色彩外,成為環保回收工作與社區公益上重要的指標團體。
除了環保工作,2011年西班牙最大的公共研究機構CSIC所公布的「全球醫院網路排名(The Ranking Web of World Hospitals)」,慈濟醫療志業在全球醫療中亦排名亞洲第一名、全世界第四名。
2013年在台北慈濟醫院舉辦的「第15屆亞太小兒祕尿醫學會」中,慈濟發表了耗時五年半完成的「世界兒童膀胱功能標準」,獲得「世界兒童尿失進協會(ICCS)」正式接受認可,不僅深受國際醫學矚目,亦可說是台灣之光。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

而中國最大地產商、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命名為「2049」的企業館,並未展示自家產品,反而透過五個小故事,講述人、自然與城市的相互尊重。他不只一次對外感嘆,「台北的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再利用,已經領先中國很遠了。」
在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發生時,中國官方更提到,當天下午2點28分發生強震後,就接到一通電話,問說:「慈濟能為這個災難做甚麼?」這個慈濟人所打的電話,是該單位接到的第一通電話,兩天後,慈濟志工已經在重災區埋鍋造飯,提供熱食整整3個月。其後的3年內,並順利完成13所學校的援建。

北部救災中心

成立於1966年的慈濟,從關懷台灣本土出發,發展為具國際宏觀視野的全方位人道關懷,慈濟的救援行動,足跡橫跨五大洲,在2003年獲聯合國肯定,成為台灣第一個加入國際非政府組織(NGO)的慈善團體。儘管近年來社會質疑聲浪不斷,但慈濟仍不改初衷。
因此,內湖園區除了資源回收處理及環保教育功能之外,十多年來,也成為慈濟北部救災設備與物資儲備中心、急難救助指揮聯繫處、社區環保志工培訓場所、低收入戶物資中心,並擔負新住民生活輔導、專業藝能推廣教育等任務。114909301 這次內湖保護區變更案掀起風波,最大癥結就在於,慈濟過去十年既然能在現地、以現有空間做,為何一定要變更?尤其,保護區解編後,除了社會福利設施外,也將開放「寄宿住宅」、「學前教育設施」、「社區遊憩設施」、「宗祠及宗教建築」等項目,更引發質疑。
在證嚴法師教誨弟子要以「柔和忍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工作」,面對修行、環保志業,乃至社會公益的情形下,這次的爭議,或許是讓慈濟人在埋頭闢建慈濟的環保王國後,試著重新走出單一思維,在凡塵間的再一次修煉。

114909201

11490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