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國際扮顧問推手 讓社會企業轉型成

獨家報導文:張煌仁|圖:中央社、若水國際提供

「若水國際」是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和作家王文華中年創業的新事業,希望能夠輔導兼顧生意和公益的「社會企業」,讓過去NGO組織只能依靠募款維持運作的模式,思想上開始有了很大的變革。

綠色農作一直是近期政府鼓勵農民工作的方式。在綠色環保的前提下,更做出具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可以幫助偏鄉達到繁榮經濟的目的。所以,在嘉義阿里山特富野的山地村落,皮膚黝黑的原住民在蒐集了部落的廚餘後,製作成有機肥料,再施肥耕作出可口的有機高山蔬菜,這不但讓原住民可以自給自足,還可有產品外銷到平地。原住民的在地就業獲得穩定收入,這是「曙光計畫」團隊的創業提案,也是「若水國際」第一屆社會企業創業大賽,作為社會企業創投的第一個標的。

張明正與王文華結合扮推手

這個結合了農業和公益的「曙光計畫」,雖然在初期兩百多件創業提案中脫穎而出,不但被張明正形容為「在台灣到處翻石頭」才找到的計畫,更是許多社會企業未來期望永續發展的指標,卻是在經過若水國際的評估之後,毅然決定不投資,以當前正夯的棒球術語來說,等於若水的第一棒,揮棒落空遭到了三振。
冒昧的請問了張明正與王文華,為什麼這麼辛苦找到的案子,最後卻決定放棄。他們的解釋是;這個案子若從機會評估、未來現金流量計算,甚至 IPO 整個過程來看,條件並不完備,而且相對的環境也還未成熟。所以,就這個專業的角度來看,曙光計畫並不適合投資。

張明正強調,若水國際希望協助社會企業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在於若水國際除了擁有企業經營資本與金融資本外,其豐沛的產業網絡資本,更可以給予新創企業所需要的策略聯盟、技術合作、創新研發和進入市場所需的通路。從技術、財務、行銷、管理等各方面給予支援,使新興企業得以度過S曲線最前端的草創期與成長期,這就是若水國際在投資社會企業過程中無可取代的角色。

慈善團體轉型社會企業的關鍵

就因為在這個既有理論下,經過市場研究和驗證,並且替曙光計畫試算過財務報表後,若水國際評估曙光計畫是無法以預期的社會企業型式成功,決定取消投資。曙光計畫團隊的成員李志強表示:「社會企業是非營利組織和企業的交界,中間的光譜顏色深淺不一,在反覆地溝通之後,我們和若水的共識仍不一樣,我們傾向原住民一些。」儘管五百萬資金告吹,曙光團隊仍放下原有工作成立公司,堅持覺得對的事情就要去做。

若水國際這樣的決定是否正確專業?事實上,張明正有著絕對豐富的創業經驗,而王文華乃畢業於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MBA),並有著扎實的管理經驗,再加上兩位豐富的人脈,若水國際扮演著顧問的角色,提供投資社會企業與創業團隊管理上的教導與協助,積極運作其所擁有的產業組織網絡,協助社會企業進行與相關組織間的合作。因此,這兩位若水國際創辦人的經驗與能力絕對是無庸置疑的。

而且,他們對曙光計畫的研究功夫也做得非常紮實。包括先舉辦了「世界咖啡館」討論會,邀請五十位原住民部落工作者、部落意見領袖、宗教團體領導人齊聚一堂,討論「原住民最樂意用什麼方式賺錢,同時能讓部落永續發展」。接著又訪談了台灣各地近十位農業市場領導者及學者專家,了解有機農業市場與競爭環境、成功關鍵因素、所需的核心能力等。

甚至,張明正還因此親赴有機市場較成熟的日本考察,研究日本連鎖便利商店 Lawson 針對樂活風,經營專賣有機食品的主題店「Natural Lawson」,從零售通路觀察整個有機產業供應鏈的運作模式。只是,公益團體一旦要變成社會企業,就不得不考慮商業模式中獲利的問題。而曙光計畫就在於規模與穩定供貨上,因為堅持大部分走原住民的作業方式而被畫上了問號,最後才走上放棄投資的一條路。

張明正希望透過若水能增加更多的社會企業。

由人出發 培育社會企業種子

擔任社會企業創業大賽評審的曾煥哲說:「大部分的人忽略了公益活動不能只靠愛心,還要靠市場機制。」所以,提案偏公益角度,缺乏企業概念者,通常都很難獲得支持。因此,在有慈善關注的焦點,再從損益兩平的角度出發,對社會企業可以有更多想像。

第一年似乎繳了白卷的若水國際,兩位創辦人不再等待創業團隊捧著寫好的營運計畫書送上門來,決定更主動積極,對社會撒下社會企業的種子。一開始,即在網站上舉辦長期的「公益創新者計畫」,鼓勵每個人在工作之餘,上網丟點子。此外,開始招募志工,讓網友給建議,「哪怕只是招募街坊鄰居打掃水溝都可以!」張明正笑說。這就是張明正所謂的,只要有使命必達的熱情,若水跟創業者一人付一半的資金。

王文華從年青人下手培養社會企業的種子。

許多創業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公司營運模式固然重要,但創業成功最重要的關鍵在於「人」。王文華表示,若是投資科技公司,產品的專利、技術的優劣,以及營運模式或許就很重要。但若水投資的是「社會企業」,它的主要產品可能是個服務、它可能是個無形的營運獲利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創業家的熱情與創業家精神等,就更顯重要,畢竟無形的產品很難被專利法規所保護。此外,一個事業的成功,主要不是在於「創投」有沒有創業精神,更重要的是「被投資者」有沒有創業精神。「在選擇投資對象時,除了營運模式與產品之外,若水更重視花費更多時間去了解被投資者的人格特質,尤其是年輕人。」王文華說。

建立志工平台 開啟未來發展

所以,就這角度來說,若水在第一年並非是徒勞無功的。其原因包括;第一,社會企業的概念的確還沒有太多人了解。所以,透過許多的方式,的確已經達到「教育」的目的,使得當今社會企業的觀念已經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其次,專注於學生是個很好的「目標族群」。畢竟,學生失敗所必須要付出的機會成本最小,而學生在創意思考方面,還尚未被社會以及現有規矩所侷限。Steve Jobs、Bill Gates,甚至Google兩位創辦人,都是在學生時期完成他們影響全球的事業。

因此,之後的一年間,根據若水國際對於來參與活動的學生所做觀察,發現台灣志工需要「公益網路平台」,提供可信任的透明資訊。不只是錢,要結合彼此的專長一起做公益,並且可追蹤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至於,在公益金流方面,台灣已有雅虎奇摩和智邦,而若水從人出發,打造串連非營利組織、企業、弱勢人才的「公益版人力銀行」。「台灣可能有著兩千三百萬個做好事的小夢想沒機會實踐,用平台來做,一定可以做出些什麼來,」張明正這麼說。

若水的第一年,儘管沒找到投資標的,卻累積了四千名熱血網友和志工顧問,集結了人才的力量。白手起家將「趨勢科技」打造成國際品牌的張明正,以及號稱點子王的王文華,這一次挑戰社會企業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