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知石門水庫能夠正常運作,與深藏在水庫正下方的秘密通道有關?這條一般人難以一探究竟的石門水庫監測廊道,讓我們現場直擊,揭開神秘面紗。
今年適逢石門水庫五十週年大慶,六月九日上午十一時,數十位媒體人首度在相關官員陪同下,深入石門水庫核心──「石門水庫監測廊道」,探訪五十年來蒙上神秘面紗、一般難窺其貌的祕道,堪稱是絕無僅有的難得機會。
很多人都看過石門水庫洩洪的壯觀場面,不過大壩底下藏了多少機關,恐怕鮮少有人知道。其實,就在石門水庫正下方,有條秘密通道,全長八公里,共分為三層,裡頭設置各種儀器,負責監控水庫的安全。這條「石門水庫監測廊道」是水利署掌握石門水庫安全的秘密基地,也是能讓水庫正常運作的核心,一走進廊道步步機關,地上、牆上各種儀器,每一個都扮演關鍵角色。
監測廊道同水庫動脈
監測廊道對於水庫有多重要?生平第一次踏入廊道的經濟部水利署長楊偉甫形容,「就像是人體動脈通到心臟去」。總長八公里的監測廊道,全面影響大壩安全的水位、水量、地震、位移及沉陷等各項重要因子,讓石門水庫得以安心操作,發揮調豐濟枯、防洪減災的功能,也讓水庫走過半世紀而歷久不衰。
因其具有絕對的重要性,自民國五十三年六月十四日水庫完工啟用後,為了確保水庫安全,蜿延曲折的監測廊道一向禁止非工作人員入內,在「閒人莫近」的管制開放禁令下,半世紀來始終神秘。
「石門水庫監測廊道自民國四十八年開始建立,皆位在大壩內,分別有地質探查廊道、施工廊道及排水路徑,水庫完工後成為監測廊道。」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簡昭群解釋。而這些廊道合計原不只八公里,水庫完成後,有些廊道就被回填起來。監測廊道被列為機密管制地區,廊道內各項設備每年都會進行安全檢查,每五年做一次總體安全評估。
此廊道在大壩興建時,初期是作為地質探勘之用;之後,大壩施工期間,除作為施工廊道運送人員及機具外,亦作為灌漿的通道,同時又為排除山腹地下水的重要途徑,顯見此廊道與石門水庫的運作密不可分。而其最寬大處直徑達十五公尺,不要說五十年前施工當時,即使至今其直徑亦超過雪山隧道,國內僅有北二高新店段部分隧道超越其斷面尺寸,可見當時工程之艱難。
由於廊道內部極少人進出,常出現毒蛇、蝙蝠等夜行動物,有趣的是,內部溝渠甚至有青蛙、魚、蝦等,呈現獨特生態。北區水資源局正工程師蔡秉儒形容,監測廊道最寬敞處直徑十五公尺、長度達二百四十公尺,足可停放三、四架戰鬥機,目前放置抽水機等防汛設備,另有一條長兩公尺的龜殼花毒蛇「長駐」,還被工作人員視為「吉祥物」。
超過兩百台監測設備
所謂「監測廊道」其實就是長直曲折型的地下隧道通道,因全長有八公里之遠,除了平面直行、折彎,還有梯階式的觀察廊道。北區資源局工程師陳志豪說,廊道中的量水堰、排水溝等設施,可排除山脊內部地下水,減輕壓力,藉以穩定溢洪道與邊坡。
大壩底下內部機關重重,暗藏玄機,設有地下水位觀測井、地震儀、排水廊道、量水堰、沉陷位移觀測點等超過兩百台監測設備,監測水庫安全。沿著階梯走入監測廊道最底層,迎面而來的就是「強震儀」監測器。台灣位處地震帶,地震頻繁,即使是超過十級以上的地震,地震儀監測器也可透露光纖傳送回機房,再發動手機將訊息傳送給所有的工程師。再往前行,來到「地下水位觀測井」,此觀測井地下水位儀主要在監測水庫及地下的水位變化,在機器測量完後,還需經由人工再測量一次,交叉檢驗,看地下水位有無異常變化。
接著來到一處觀測廊道,其上為溢洪道,觀測廊道高七十五米,為階梯式的廊道,有百餘階。再往前走可看到一組溢洪道壓力觀測儀器,在溢洪道洩洪時,觀測其表面水壓。走在溢洪道觀測廊道上,左右兩側呈四十五度,向上通達上層廊道。此廊道供排水及觀測維護使用。
啟用五十年來,石門水庫除了解決桃園縣、新竹縣以及新北市部分地區灌溉與公共給水問題,獲得發電及防洪的效益外,間接也為北部地區添增一處重要的觀光遊憩勝地。石門水庫監測廊道其堅守防護崗位,著實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