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巨塔壺內風暴即將引爆 醫生轉業護士出走病人誰來救?

獨家報導文:洪伶|圖:Bill 攝影

師在急診室擔心被打,在手術台上擔心被告,不斷值班時擔心會過勞,月底領薪水時又發現曾幾何時台灣醫生已經變成廉價勞工?內、外、婦、兒、急診等專科青黃不接,醫美皮膚科診所卻如雨後春筍,令醫界前輩感嘆「救命不如救醜,醫人不如醫狗」,其中固然有醫療糾紛的不利因素,健保也要負起部分責任。

從粗糙的統計相關性來看,似乎可以說「跟救命的關係愈密切,缺人缺得愈厲害」;「愈容易有醫療糾紛的科別,缺人缺得愈厲害」;「跟救命的關係愈密切,愈容易有醫療糾紛」。變成一個惡性循環,對民眾來說,醫生、護士紛紛出走,許多的醫院找不到醫生及護士。原本醫生的天職是救人生命,照顧人的健康,但是醫學美容當道,抓住人性愛美的弱點,醫生紛紛轉行到錢多事少的醫美,加上健保對於內、外,婦、兒、急診專科的辛苦手術及困難治療的健保給付偏低,這些科容易發生醫療糾紛,驅使年輕醫師趨吉避凶,紛紛改選工作壓力小、收入比較好、醫療糾紛相對較少的科別,例如皮膚科、牙科等。

醫療環境惡化,醫生護士忙出走

醫界已有四分之一的醫師轉換跑道,投入醫美整形市場。其中原因不光只是向「錢」看,外科醫師的工時和待遇不成正比,從護士、醫生到醫療界大老,幾乎是整個醫界如炸鍋般,開口就批,頻頻示警。國內醫療生態真的已經走到了懸崖邊嗎?是誰的責任?政府、醫界、民眾要如何面對,承擔什麼責任?

首席萊茵整型抗老化醫美中心院長吳介甫醫師表示,層出不窮的血淚護士控訴、實習醫生過勞死,肇因都是因為醫生﹑護士大量超時工作,卻沒有合理的加班報酬與未來性,健保制度剝削醫護從業人員的結果,能撐下去的健康嚴重受損,從媒體曝光的畫面看到吊著點滴瓶還在護理站工作的過勞控訴。撐不下去的,則紛紛離職,造成醫院人力嚴重不足,影響病人照護品質。經過幾波討論攻防,衛生署雖然同意大幅加碼護士加班費廿億,風波暫歇,但仍無法停止醫生護士出走。

醫療問題的引爆並未停止,層級還向上延伸,目前擔任台大醫院外科部總醫師,六十九年次的洪浩雲建中畢業,考取台大醫學系,是眾人稱羨的天之驕子,最近卻是台大高層的頭痛人物,因為他是台大創院以來,第一個接受完院方培訓,取得專科執照,卻出走至醫美的總醫師。台大醫院是龍頭醫院,醫生都頂著無形的光環;外科是重要科別,醫美則是相對輕鬆但賺錢快的行業,這個換跑道行動令社會矚目,也招來「救命不如救醜」的討論。歸納國內醫療體系崩壞的原因,不外醫療投資不足、健保給付不公平;醫療院所過度營利化、商品化;醫學倫理退位,商業掛帥;以及不少民眾濫用醫療資源。

目前台灣醫界問題有多嚴重,高雄縣燕巢鄉義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李世隆語重心長的表示,用百孔千瘡、離病入膏肓幾乎只有一步之遙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醫療需求大宗的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因工作量大、風險高、醫療糾紛多,人力早就開始流失,更嚴重的是近來醫療空洞化之說又蔓延到急診,目前國內急診人力至少不夠一半以上。令人憂心的是國內醫療環境惡劣已達臨界點,醫療體系再不思重建,五到十年內會崩盤!這樣的警語出自醫界重量級人士,令人心驚。

吳介甫醫師以過來人的經驗指出,醫師關心的是醫療疏失的刑事責任,急診室醫師的不合理工作壓力,以及國內醫療資源無法有效應用的問題。長久以來,健保使醫療品質降低,疏失與糾紛風險升高,惡性循環,將使醫療體系崩盤。雖然在醫界的呼籲下,衛生署試辦醫療糾紛補償機制,像是先行實施生育事故救濟計劃,就是期盼能減少訟源,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稍有意外,動輒醫療糾紛賠上千萬。醫療環境之不友善,暴力事件又頻傳。使得臨床上許多原本滿懷熱情訓練九年、十年的專科醫師,最後仍被惡化的醫療環境、逼走求去,寧可改行去當美容或減肥診所的醫師,生活品質不但好、又可以安心睡覺。未來,生小孩、重傷、危及生命的急救以及開刀醫師、都極度缺乏,生重病的病人哀嚎著大排長龍、卻無人醫;而在醫院的另一頭,卻有大排長龍的醫師為你打美白針、矯正牙齒。

台灣醫院大鬧醫護荒 健保醫院高調迎大陸客

健保實施後,地方診所和小型醫院生存困難是事實,但財團式、大型醫院反而分院一家家開,和口頭叫窮的現象完全相反。當護士們淪為血汗勞工,逼得衛生署加碼加班費補貼時,為什麼護士的加班費還要國庫出錢,應該是她們的雇主「醫院」支付這筆薪水啊!雖然政府已經決定,醫療投資要從GDP的六%提升到七.五%,這樣大筆的數目,有助紓解醫事人員工作負荷與待遇不成比例的問題。但衛生署是不是真的能做到監督醫院,拿了國家的錢,就要提供相對應的醫療服務品質。台灣的醫療費用投資目前僅占GDP的六%,和OECD中的廿個國家比較,台灣的醫療費用投資占比是第二低,已經無法應付國內民眾日益龐大的醫療需求。然而,如果要政府要增加醫療投資,民眾的第一個疑慮就是,納稅人的錢真的能用在人民身上嗎?還是進入醫院的口袋?

也因為健保給付不公的問題已經吵了很多年,平頭式、論件計酬式的給付,只問看了多少病人,卻不問疾病的種類與醫療成本,耳鼻喉科病人可以一眼診斷,腫瘤科則要多方檢驗,給付標準竟然一樣;而健保包山包海、大病小病一起保的方式,更是逼走許多優秀內科、外科、兒科、婦產、急科的醫生,醫界自己都批判多年,也未見改革。事實上,民國九十五年,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已就種種醫療問題進行討論,並建議政府改善。醫療政策單位只有小改小動,未就健保給付進行根本的、制度式的改革,致令問題一步一步惡化到今天危機重重的地步。

台灣醫院大鬧醫護荒,健保醫院卻高調迎大陸遊客賺取整容及身體檢查費用,台灣衛生署已淪為為大陸做事的「國際醫療仲介署」,卻坐視「內、外、婦、兒、急」五大科皆空,賠上台灣人就醫權益。立委劉建國說,醫療系統與每個國民的生命息息相關,然而台灣醫療院所的醫事人力嚴重不足,如何有能力去推廣國際醫療?插管健保給付新台幣五百元,比一小時的腳底按摩還不如,二代健保變成「惡」代健保,台灣的醫療體系已生病到癌症末期的階段,需要急救。

立委陳亭妃更是呼籲,台灣衛生署應該即刻停止推廣大陸遊客整容及身體檢查,先解決台灣醫療問題。台灣經建會宣稱二○一一年度境外人士到台醫療,可創造新台幣三十四億元醫療產值;但從民間醫改會所做的統計,台灣衛生署核可承攬國際醫療業務的三十九家醫院,只有二十六家在醫院人力評鑑上勉強達及格標準,健保需求都自顧不暇,還要醫療院所遍地開花接客,台灣衛生署已變成國際醫療仲介署。

外勞醫生留台灣,台灣菁英醫生向外流

繼台大醫院外科住院醫師洪皓雲放棄在台大升任主治醫師機會,下月轉赴醫美診所後,再傳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急診主治醫師李皎豪也要離開台灣醫界,轉赴新加坡,且從基層的住院醫師從頭做起,創下國內急診醫師出走首例。醫改團體則指這是白色巨塔內即將引爆的警訊,若政府再不改善醫師過勞的工作環境,頂尖醫界人才一一出走,國人恐將面臨次等的醫療品質,最後的結果就是未來幫忙國人看診的可能是來自菲律賓講著英文腔的外籍醫生或是拿著波蘭、烏克蘭醫學院畢業證書的醫生。

台灣從日據時代開始,為杜絕台灣人有異心,優秀的人才只能往農業或是醫學發展,研習至今最優秀的菁英都去考醫學院,因而造就領先的優異醫療環境,反觀今日,在現實的環境打擊下,十年寒窗所獲得的遠遠不及其他理工科系的收入外,社會環境對醫生的尊重遠遠不及過往,台灣必須關注醫師人才可能流失的問題。鄰近的新加坡為了發展國際醫療旅遊產業。已經開始積極動作,過去三年內,有上千名畢業自外國醫學院的新科醫師,選擇到新加坡。台灣本土目前尚未出現外流效應,然而,有些在國外完成醫學教育的年輕台灣籍醫學院畢業生,則開始選擇新加坡。

新加坡公、私立醫療機構約三千家,二○○九年觀光醫療人數已經超過四十萬人,二○一二年預計能達到收治一百萬外國病患的目標,台灣卻連十五萬人門檻都還跨不過。根據國際觀光醫療服務的總收益資料,自二○○五年觀光醫療興起以來,亞洲地區觀光醫療產值,泰國及新加坡始終連年居第一、二名。新加坡每年只能培育近千名醫療產業畢業生,明顯不足,於是除了計畫籌建第三所醫學院外,只能極力往海外搶人才。

二○○八年十月,新加坡衛生部首次承認台灣兩所醫學院畢業生學歷:台大及長庚,將人才網直接撒向優秀的台灣醫師。新加坡同時增加承認二十所外國醫學院的學歷,積極吸納亞洲醫學人才,除了兩所來自瑞士和荷蘭外,其餘十八所皆來自亞洲,包括中國、台灣、印度、日本和韓國。其中,中國占八所。

除了新加坡,與台灣同文同種的中國大陸更是提出只要在台灣獲得執業資格並工作五年以上的台灣醫生可以不經過考試直接獲得大陸的醫師執業資格。大陸近年來醫美市場成長迅速,每年約有三百萬人接受整形手術,年成長率十%,領先全球平均值六%,已超過韓國居亞洲之冠。因此台灣許多醫美連鎖診所無不積極向大陸市場開拓,無形中也擴大了醫美醫生的市場需求,讓台灣轉戰醫美的醫生有更多的出路選擇,更是讓內、外、婦、兒、急五大科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