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現新台流?海基會指案件大宗屬年齡較長者

海基會發言人蔡孟君。圖/張英傑攝
海基會發言人蔡孟君。圖/張英傑攝

記者張英傑/台北報導

針對近期輿論關心中國是否有「新台流」問題,對此,海基會今(31)日表示,從海基會協處個案來看,尚難斷定有年輕化趨勢,案件大宗仍屬年齡較長、患病、生活無法自理的國人。

不過,海基會也說,近幾年有許多到中國尋求發展機會的年輕人,有部分創業或就業狀況不順利,但仍選擇留在中國等待其他的機會,沒有年老貧病無法自理生活的情況,這些人就不是需要介入協助的「滯陸國人」。

海基會今天舉辦例行新聞背景說明會,由發言人蔡孟君主持,說明近期海基會業務情況,並接受媒體相關提問。

海基會舉辦例行新聞背景說明會。圖/張英傑攝
海基會舉辦例行新聞背景說明會。圖/張英傑攝

針對「滯陸國人」的成因,海基會表示,隨著中國總體經營環境漸趨嚴峻,在中國經商失敗、謀職不順之國人數量日增。尤其是早年西進者,許多人在風光之餘,未妥適維持家庭關係、未盡到照顧義務,以致晚年因年邁、罹病或經濟困頓,家屬不願或無力提供協助而乏人照料,甚至流落街頭,成為非典型就業的「滯陸國人」。

海基會進一步指出,「滯陸國人」並非都需要或願意接受協助,多半是健康出現問題,生活難以自理,才會向外界求援,或因被通報為社會問題,而獲介入協處。

受理協處「滯陸國人」案件原則為何?海基會表示,接獲通報協處「滯陸國人」案件,並不因對象或肇因,而有所區別,依其問題與訴求,只要經研判屬合理、必要,即提供相關協助。案件來源多半由各地台商協會通報,並經過實地訪查確認。

海基會說,海基會協處「滯陸國人」案件態樣,分別是「急難救助」、「協助返鄉」、「收容安置、返台治療」以及「因故身亡協助善後事宜」;協處滯陸國人案件數逐年上升,在疫情趨緩後,2022年案件數呈現明顯增加,而今年截至7月的案件數有60件,已達前年度72%。

另外,海基會也說,今年度陸委會補助海基會辦理「協處台商人身安全與經貿糾紛」計畫預算幾於上半年提前用罄,已透過內部預算流用,自其他計畫科目項下流入,暫可滿足本年度協處案件所需,必要時,亦將使用自籌款項支應。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