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學不好怎麼辦? 林昶佐學英文技巧大公開  

圖/林昶佐辦公室提供
圖/林昶佐辦公室提供

獨家報導【記者張英傑/台北報導】

新年新氣象,許多人紛紛在過年時許願、訂定新目標,根據網路溫度計統計,學習或精進語言等技能,在網友新年新希望排行中名列第六。常代表台灣立院出訪、在立院接待外賓的立法委員林昶佐近日也公開他學習英文的小撇步,他透露,學英文最重要的是找到熱情所在,而關鍵無他,必須將熱情養成習慣並持之以恆的練習。

圖/林昶佐辦公室提供
圖/林昶佐辦公室提供

隨著台灣國際能見度提高,與各國的互動日益頻繁,許多人也想提升自身的英文能力。出身閃靈主唱的林昶佐在擔任立法委員前,長年在國外巡迴演出,與歐美工作團隊長期共事,同時擔任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會長,也常需與各國人權工作者開會,這些經歷讓他練就純熟的英文口說,自2016進入國會以來,他成為最常接受外媒訪問的立委,至今已累積超過300則外媒報導,讓國際更重視台灣的聲音。

圖/林昶佐辦公室提供
圖/林昶佐辦公室提供

而2020年因世界衛生組織主席譚德賽的發言對國際社會傳達錯誤訊息,林昶佐也與鬼島之音共同創辦人Emily主持全英文podcast,透過自媒體力,讓國際社會有機會以台灣人的觀點認識台灣,最近連前丹麥總理拉斯穆森所帶領的國際訪團都有成員表示之前都是聽該podcast來了解台灣。

圖/林昶佐辦公室提供
圖/林昶佐辦公室提供

林昶佐表示,去年他以台灣國會議員身分在哥本哈根民主峰會演講的新聞在台灣播出後,引起相當廣大的迴響與關注,也有許多年輕朋友私訊粉專,詢問他學英文的方法。他認為,最關鍵也最基本的是找到自己學習英文強烈的動機及動力。「像我自己,大概是從國中開始對搖滾樂產生興趣,就會很想了解這些歌詞,想了解這些樂團的故事跟想法」。

圖/林昶佐辦公室提供
圖/林昶佐辦公室提供

當時不像現在可以用手機隨時翻譯英文,為了瞭解歌詞及國外雜誌的內容,林買了一本英漢字典,一字字翻閱,也因為閱讀的內容屬性相近、容易出現類似詞彙,不知不覺也就累積了可觀的字彙量。不過林昶佐也說,因為這些歌詞與雜誌的英文用詞與當年教科書的「標準內容」還是有所差距,他有時會跟學校老師爭論「標準答案」是什麼。

雖然如此,因為有明確的動機及熱情,他英文課總是把課本讀完後就自顧自地繼續把「課外書籍」拿出來讀,「雖然國中、高中成績常常不太好,但英文始終都保持還不錯」,就這樣逐步累積實力,大學時開始兼職當英文家教。

然而雖然靠這樣的方式將英文提升到不錯程度,口說對許多人而言則是另一個大關卡,林昶佐表示如果能為自己創造「不得不說英文」的情境,會對於「開口」說英文相當有幫助。林說當閃靈開始得到國際的機會後,其實無暇思考太多,可能自己個性上較敢衝、臉皮也較厚,就直接硬上,「想想那時也是蠻可怕,像談唱片合約、收入分潤等等,我也不是百分之百聽懂,但就硬講。」

他鼓勵大家,學英文一定要勇敢開口、不要擔心出糗,他自爆自己也常常「腦霧」,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忘記某些詞彙,「但一般交談中,對方並不是老師或考官,而是努力想知道你想法的人」,稍微停下來想一下、查找合適詞彙,都能被接受,只要願意開口講,一定能越講越好。他認為,一般民眾可以透過線上家教,或是爭取語言交換機會,為自己創造一個「一定得說英文」的環境,對於增進口說能力有很大幫助。

不過「吃老本」有其極限,林昶佐坦言,立委身分與樂團主唱不同,會用到的詞彙也截然不同,「搖滾英文比較老粗一點,正式外交場合有時不能亂亂講」,因此他也持續不斷更新與學習。遇到大型、重要的會議或訪問時,他仍會更謹慎以對,預先準備並尋求專業翻譯後,自己再消化英文講稿。

目前他固定以幾種方式維持自己的英文能力,包含每天閱讀外文報導,除了解世界局勢、維持字彙量,也能學到許多專有名詞的正確說法;聽力方面,他則會利用運動的時間追美劇搭配英文字幕,透過這樣的方式保持自己的語感。林昶佐特別強調,現在的線上串流平台可重播、提供英文字幕,大家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題材,反覆地看,甚至跟著唸,其實很方便。

「但除了學習方法本身,將方法化為習慣其實更重要,也更難」林昶佐說,他的方法或許大家可能有聽過甚至有試過,但難以持之以恆,其實還是很難進步,因此一定要想辦法將這些方法化為生活習慣的一部份。

除了英文以外,其實林昶佐過去長年在國際演出的經驗,還讓他累積了簡單的日語對話以及多國的招呼語,「其他語言不會講沒關係,但『乾杯』一定要會、一定要學!」林昶佐笑著說。

他表示,英語雖然能和不同國家溝通,但用對方語言問候更能拉近距離,他也因此練就了各種語言的「乾杯」,沒想到常常跟外國國會議員的晚宴時派上用場,「除了教他們台語的「予焦啦」,這幾年我也講過的包括捷克與東歐各國的Na zdraví 、法語Sante、德語prost、北歐各國skol、拉丁語系各國的Salud等,是我帶動氣氛的招數之一!」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