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攝影棚技術的資源永續,盼提供台灣電影大玩虛實製作的可能性

智能攝影棚技術的資源永續,盼提供台灣電影大玩虛實製作的可能性
智能攝影棚技術的資源永續,盼提供台灣電影大玩虛實製作的可能性文/吳晨涵   首圖/華影國際


繼李安導演為拍攝《少年Pi的奇幻漂流》所搭建的造浪池虛擬攝影棚,《粽邪》系列電影監製-鄒介中與《狂徒》導演-洪子烜聯手創作的台灣最新犯罪長片《96分鐘》,也斥資千萬打造了全台首座模擬高鐵車廂的智能攝影棚。這座高鐵智能攝影棚於日前8/14(三)也已正式開幕啟用,與造浪池攝影棚一同座落於台中市霧峰區的中台灣影視基地,盼集中影視資源與技術能夠產生群聚效應,同時也是呼籲台灣中央與地方,對於電影產業政策面的重視。

 

殺青不殺資源,首座高鐵智能攝影棚恆存於影視基地

史詩鉅片《賽德克・巴萊》(左)與復古影集《天橋上的魔術師》(右)為拍攝所搭設的場景皆因場地規劃問題無法永續保存(圖@facebook賽德克巴萊 Seediq Bale天橋上的魔術師 公視影集)

 

鄒介中曾惋惜道,過往在《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擔任監製時,從洛杉磯大費周章地運回一台廢棄飛機所搭設的攝影棚,就因為場地方的規劃問題,台灣首座飛機攝影棚也只能落得拆除、秤重變現的廢鐵命運。更談及台灣2011年的歷史巨作《賽德克・巴萊》的霧社街場景,以及由近年話題性十足的《天橋上的魔術師》所重現的中華商場場景,也都面臨相似的窘境而不復存在。

管理與政策問題長期使得品質優良的影視資源無法保存、永續維護的產業現況,資源若能有個一方匯集之地,就能為影視產業帶來系統性革新的希望。

 

呼籲重視台灣電影產業,政策將影響技術的留存與交流

2012年《少年pi的奇幻漂流》促成了中台灣影視基地的問世。當年導演李安表示,台灣其實擁有眾多不凡的影視人才,但欠缺一個資源集中的一方之地,使業界的資源與技術分散各地而導致整合上的高成本。在電影製作需要多種不同領域的人才下,這般現象所導致的高整合成本,便可能使製作團隊因為預算問題,而犧牲某些製作環節的最佳、最理想的呈現方式。

此次為了能夠將高鐵智能攝影棚永久保存於中台灣影視基地,前前後後耗時了8年才定奪了場地,並與台中市政府機關達成存放、管理等共識,盼能為台灣影視產業留下寶貴的資源,彼此扶持走向更友善的電影製作環境。

(由左至右)文化部長李遠、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長王淑芳、監製鄒介中、台中市副市長鄭照新共同呼籲重視台灣電影產業的發展,盼敲響資源集中的重要性。(圖/華影國際)

即時渲染情緒——智能攝影棚中的列車電

智能攝影棚技術的資源永續,盼提供台灣電影大玩虛實製作的可能性
2022年由大衛・雷奇執導的《子彈列車》,正是使用智能攝影棚與虛擬製作打造的列車電影

從智能攝影棚、虛擬製作逐漸被蓬勃應用,拍攝時不僅能夠快速切換場景與影像深度,也能夠使電影情節中不同情緒、不同環境的切換更加連綿,達到即時渲染的沉浸式效果。列車電影將這樣的虛擬製作的技術融入到了封閉的車廂空間,不論套上何種劇本都很難不讓人身歷其境。

《96分鐘》目前正在後製階段,欲先認識、感受智能攝影棚與虛擬製作的魅力,可以聞香一下使用相同手法拍攝、製作的列車電影——2022年由大衛·雷奇執導的動作喜劇片《子彈列車》。與《96分鐘》相同,全片擁有近80%的劇情都在車廂內發酵,封閉又時而通透舒展的空間轉換、子彈列車時速400公里的速度感,都由智能攝影棚的虛實結合技術製作完成。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角色的情緒與動作能切得細碎,但卻也能夠放得很大且更加鮮明。

《96分鐘》作為台灣第一部列車電影,同時也採用了智能攝影棚與虛擬製作,期待該部片能夠在2025年為台灣電影產業帶來新氣象。(圖/華影國際)

 

作為台灣首部非紀錄片列車電影的《96分鐘》運用智能攝影棚與虛擬製作,將犯罪題材劇本加上令台灣觀眾熟悉的高鐵內裝,是否能夠直搔到台灣觀眾的緊張神經,並且為台灣電影工業留下新經典呢?我們引頸期盼。

 

這篇文章 智能攝影棚技術的資源永續,盼提供台灣電影大玩虛實製作的可能性 最早出現於 行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