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大臺北神經醫學中心李薰華醫師指出,曾有一名居住在宜蘭的75歲女性,長期受頭暈症狀困擾,嚴重時甚至無法行走,患者為了治療頭暈看遍許多醫師,有醫師診斷是內耳不平衡,有醫師則認為與年紀相關,相關功能退化導致頭暈,患者試過中、西藥,甚至偏方皆未能緩解頭暈症狀,最後被診斷出是PPPD患者,一般止暈藥物幫助不大,患者因為極度不適必須靠輪椅行動,但在透過多次前庭復健之後,頭暈不適大幅緩解,現在已能自行走路、搭車,還特地從宜蘭搭車到門診請醫師喝咖啡表達感謝。
李薰華指出,PPPD通常發生於一次急性前庭症候群之後,可能是患者在感冒過程中病毒感染,前庭神經發炎,或是其他頭暈的狀況發生之後罹病。患者的身體平衡系統對於動作及周遭環境非常敏感,頭暈時會伴隨搖擺、不平衡容易跌倒的感覺,當處於背景吵雜、人多的環境時,甚至會大受刺激進一步惡化。
李薰華表示,一般頭暈患者有2成比例是PPPD,且該疾病很常與焦慮及憂鬱共病。其發生原因,可能與大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相關,但目前仍未完全釐清,一般透過抗憂鬱藥物配合平衡復健進行治療。建議透過日常的平衡復健訓練,如「進階頭眼協調運動」,伸出食指眼睛注視指尖,頭與手指反方向左右擺動,來回10至20次,可舒緩或改善頭暈。
醫師指出,一般頭暈主要與視力、耳前庭功能、小腦功能及本體感覺相關,然而貧血,偏頭痛,姿態性低血壓及血壓過高也都會引發頭暈,許多人可能緩一下就不暈了,因此對於短暫性的頭暈大多不以為意。但事實上,一般頭暈患者有10%的機率可能中風或是中風的先兆,以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眩暈暨平衡障礙中心的資料分析,專門眩暈門診中一年約6千名患者,有20%的患者檢查後發現是椎動脈狹窄等血管問題,而這些患者皆是中風高危險群,值得注意的是,中風有年輕化的趨勢,提醒有頭暈症狀的民眾不要輕忽,應就醫排除中風等較嚴重的疾病,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