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仲並指出,茶業改良場去年底成立「茶飲創新中心」,從研究轉型為量產與應用,並與產業界結合;近來茶改場也研發以DNA檢驗判別混沖茶,確保全國各農會舉辦的國產茶競賽採用100%國產茶,農委會並在「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上要求所有上市茶葉只要標示國產茶,將會全面驗證,確保台灣茶農權益與收入,並讓消費者能喝到100%國產茶。
除了茶飲料及研發技術推廣,茶改場也成立團隊研究咖啡種植,去年農委會也支持成立咖啡產業策略聯盟,並舉辦台灣精品咖啡國際競標,讓國產咖啡取得相當好的競標單價,未來農委會也將持續邁向國際,與茶改場全力合作,讓全台茶產業能夠永續發展。
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19世紀末期茶葉及樟腦成為台灣外銷主力,台灣當時是東亞重要貿易站,也成為西方認識東亞茶葉的第一站,而茶業改良場是在1903年楊梅埔心成立,前身為「安平鎮製茶試驗場」,在日治時期引進英國新式製茶技術與設備,帶動台灣茶產業蓬勃發展,至今已有119年的歷史。目前茶業改良場已研發出各種台茶品種,成為最好的研發基地,並推動分級分類等評鑑制度,優先研發新的種源及栽培技術,未來將帶領台灣綠金產業繼續往前走,扮演台灣茶業百年歷史中的重要推手。
鄭文燦指出,在農會及茶農的攜手合作下,市府團隊將桃園特色茶逐一品牌化,並編列400萬推動平地茶園更新與復耕計畫,協助農民進行排水、茶樹更新等,茶改場也協助選擇茶種;市府也與農會合作,將製茶技術運用於仙草等作物,讓楊梅仙草花節打出名號,吸引百萬人潮。
桃園也配合中央政策種植高粱,新屋去年總面積約40公頃,今年新屋區及觀音區則擴大規劃種植170公頃,未來也會增加種植草本、雜糧作物,農改場及茶改場也將扮演重要角色,朝品牌化、高值化及有機化的綠金產業發展,且透過農委會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提升國產糧食供應,讓農業永續經營。
茶業改良場長蘇宗振表示,茶業改良場在台灣茶業歷史扮演重要角色,以今年119週年場慶伴手禮為例,其中有魚池分場日月潭紅茶、台東分場原生山茶及文山分場包種茶,分別代表台灣茶的3個產區,另外還有茶球、小香包及茶杯,代表循環農業及淨零排放的象徵。他也期盼能將製茶工藝推廣到全世界,經由創新讓茶元素能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為因應產業變遷,茶改場也將發展草本作物及咖啡種植,規劃下一個百年的台灣茶產業。
立委黃世杰、湯蕙禎、鄭運鵬、農委會主委陳吉仲、茶業改良場長蘇宗振、農委會水土保持局長李鎮洋、水土保持局台北分局長蔡金龍、農糧署北區分署林美華副分署長、桃園市長鄭文燦、市議員李家興、周玉琴、涂權吉、鄭淑方、市府農業局長郭承泉、資科局長余宛如、楊梅區長邱世源、桃園市農會總幹事周宗維、龍潭區農會3首長等人,均出席這項活動。(照片由桃市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