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與中正大學聯手 破解胰臟癌惡性轉化機制

成大、中正聯手,解開胰臟癌細胞惡化及免疫特權的機制。(圖/中正大學提供)

(觀傳媒嘉義新聞)【記者邱嘉琪/嘉義報導】胰臟癌素有「癌王」之稱,是一種極具侵略性的惡性腫瘤,因缺乏早期診斷的生物標記,常在診斷時已進入晚期,無法手術切除,且對化療反應不佳,患者存活率低於10%。為了解開胰臟癌的惡性轉化機制,國立成功大學與國立中正大學研究團隊,透過生醫AI大數據分析及臨床實證醫學的結合,取得重大突破。該研究成果已於2025年1月刊登在國際期刊《分子腫瘤》(Molecular Cancer)上,並於刊出兩週內吸引超過1200次瀏覽與下載。

研究發現,雖然KRAS致癌基因突變是胰臟癌的重要特徵,約90%的胰臟癌檢體中均檢測到KRAS基因突變,但單憑KRAS基因突變不足以引發胰臟癌。研究團隊透過基因轉殖小鼠檢體分析及單細胞核酸定序,揭示KRAS突變細胞在增生的同時伴隨老化與細胞凋亡現象,表明體內的保護機制使異常細胞走向死亡。

成功大學與中正大學聯手 破解胰臟癌惡性轉化機制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中正大學校長蔡少正以及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所領導的研究團隊,花了六年多的時間解謎。(圖/中正大學提供)

研究進一步發現,雙特異性去磷酸酶-2(DUSP2)基因的缺失,是使KRAS基因突變細胞能存活並發展為癌細胞的關鍵。透過長達三年的實驗,團隊成功產製具KRAS突變及DUSP2缺失的雙基因轉殖小鼠,結果顯示其會自發性產生與人類胰臟癌高度相似的癌症與轉移現象。

研究亦指出,腫瘤微環境中的巨噬細胞會抑制DUSP2的表現,進一步活化細胞外訊息調節蛋白激酶,啟動腫瘤細胞的增生、轉移與免疫逃脫機制。透過胰臟癌核糖核酸定序資料庫,團隊發現TIMP1-CD63訊息傳遞是巨噬細胞與癌細胞相互調控的關鍵機制,這解釋了胰臟癌免疫逃脫的原因,也揭示為何細胞免疫治療對胰臟癌成效有限。

成功大學與中正大學聯手 破解胰臟癌惡性轉化機制 - https://www.watchmedia01.com
KRAS基因突變以及DUSP2的表現被抑制是造成胰臟癌惡化的主要原因。(圖/中正大學提供)

此外,研究指出慢性發炎是胰臟癌發展的重要因素。KRAS突變屬自然反應,而DUSP2作為腫瘤抑制基因,可保護胰臟細胞不轉化為癌細胞。然而,若發炎未被抑制,巨噬細胞將被召集至胰臟微環境,觸發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胰臟癌的惡性轉變。

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沈延盛表示,此研究針對腫瘤微環境中細胞交互作用的深入探討,對未來發展胰臟癌早期診斷、治療及改善患者預後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及國家衛生研究院資助,並獲成大醫學院與醫院核心設施及徐燕教育基金會大力支持。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