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捷運藍線新里程碑 盧秀燕、蔣萬安同框簽署捷運藍線合作備忘錄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雙城聯手!台中市長盧秀燕與台北市長蔣萬安今(21)日正式簽署台中捷運藍線合作備忘錄,此次合作象徵台中市與台北市在捷運建設領域的深度合作,攜手開啟捷運建設新篇章,未來雙方在交通領域合作無間,從捷運綠線到藍線,台北及台中雙城第二次合作「好事成雙」,創造共好共榮的大眾運輸環境。盧市長感謝蔣市長願意進行經驗傳承。蔣市長則表示,台北、台中合作如同姊弟手足般,未來會越來越緊密。


▲簽署臺中捷運藍線備忘錄儀式。
(圖/記者廖妙茜拍攝)

捷運藍線合作備忘錄簽署記者會今日於台中市政府隆重舉行。盧市長表示,台中市是全國第二大城市,汽車數量卻是全國最多,非常需要興建捷運。過去30年的台北市大大的興建路網,解決台北市的交通問題,同時也節能減碳,也讓市民更舒適,更準時的能夠到達目的地。接下來台中市也將積極的興建捷運網路,帶給市民更好的交通品質。此外市府也成立捷運工程局,參考台北30年的經驗以及人才的培育交流。


▲簽署臺中捷運藍線備忘錄儀式 與會來賓大合照。
(圖/記者廖妙茜拍攝)

盧市長表示,台中捷運綠線是中部第一條捷運,通車至今3年多,旅運量年年攀升,感謝台北市鼎力相助共同建設。台中邁向捷運城市,現在第二條捷運藍線準備進入實質工程階段,是台中市民期待已久的重要交通建設,未來將連接台中港與台中火車站,貫穿海線到市區,帶動東區與中區再度繁榮,這條藍色動脈將成為台中市民日常生活、商務活動及文化娛樂的重要交通幹線,台中市政府非常重視此次合作,希望透過台北市的技術支援,讓藍線建設順利推進,為市民提供更便捷、舒適的交通服務。

蔣市長提到,未來不只帶給市民更便捷的交通,也幫助沿線的經濟發展提升帶給市民更好的生活品質。他非常高興台中市成立捷運工程局,相信是市民之福。台北市捷運工程局有38年的歷史,38年來捷運工程局扮演捷運興建非常重要的角色,該局是目前全國唯一有能力可以提供一條龍式興建的地方政府,這段期間最重要不止提供北部地區綿密的網路,更重要的是培養並累積豐富經驗、技術以及捷運工程的人才,這些不僅是台北的資源,更是全台灣共同的資產。

蔣市長指出,台北市擁有多年來豐富的捷運建設與營運經驗,與台中市也有很多城市交流,推動公共運輸是兩大都會區合作的最佳「捷」徑,透過此次合作全力支持台中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藍線建設計畫;此次合作象徵北捷技術的傳承,台北市非常願意分享經驗,協助台中提升捷運工程效率與施工品質,促進藍線早日開工及通車,與捷運綠線在市區交會形成含金量最高的十字軸線路網,期待未來兩市能夠經由捷運藍線的成功建設,實現共同發展的目標,讓更多市民受益。

台中市府交通局長葉昭甫說明,捷運藍線全長24.78公里,沿台灣大道設置8座高架車站及12座地下車站,沿線人口數達75萬人,為台中市最重要的交通經濟動脈,交通局同步進行捷運藍線都市計畫變更,以及用地取得作業及籌備工程相關招標作業,加速計畫推展捷運藍線,未來這條藍色動脈,不只是台中市民,也是中台灣民眾日常生活、商務活動及文化娛樂的重要交通幹線,同時運載著軌道經濟的發展、縫合山海城鄉的距離,帶動台灣第二大城市更加蓬勃發展。

交通局指出,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在此次合作中將發揮重要角色,提供台中捷運藍線技術支持,運用技術傳承與經驗分享,台中與台北雙方將在捷運建設中形成更緊密的合作,確保藍線建設進度順利推進,實現盧市長上任後大力推動「捷運大台中」的願景。此次合作備忘錄的簽署,突顯台中與台北兩市政府在捷運建設領域的高度合作。未來交通局將繼續積極推動捷運藍線計劃,透過與台北市的技術、人才及資源等交流,優化台中市的交通環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質,讓台中與台北兩市的發展競爭力再推高峰。

今日活動出席來賓眾多,台中部分包含台中市長盧秀燕、副市長鄭照新、秘書長黃崇典、副秘書長林育鴻、副秘書長張大春、交通局長葉昭甫、建設局長陳大田、新聞局長欒治誼、地方稅務局長沈政安、運動局代理局長游志祥、觀光旅遊局副局長陳育正、主計處副處長黃淑莉、台中市客家事務委員會副主委魏瑞伸、經濟發展局主任秘書倪世齡、台中捷運公司董事長顏邦傑、台中捷運公司總經理朱來順。

另外,台北市長蔣萬安、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局長鄭德發、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副局長陳景池、台北市捷運工程局總工程司程道信、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副總工程司許臨國、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工務管理處處長黃泰聰、台北市捷運工程局工務管理處副處長夏道明、台北市觀光傳播局長王秋冬、台北市青年局長暨市政府發言人殷瑋也出席與會。

民意代表則包含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立法委員廖偉翔、立法委員黃健豪、立法委員羅廷瑋、立法委員楊瓊瓔、議員劉士州、議員陳政顯到場力挺。

另外,包含靜宜大學校長林思伶、童綜合醫院總院長童敏哲、澄清醫院行政副院長鍾信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任秘書葉慶隆、繼光商圈主委王朝藝及各地方里長也到場共襄盛舉。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