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傳媒雲林新聞)【記者洪佳伶/雲林報導】「112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評選」,今(112)年縣府團隊,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成績再躍全國第一,充分展現雲林縣推動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的決心,參選作品獲得鄉鎮市組-卓越獎、健康城市獎類-「城市夥伴獎」、「韌性與創新獎」、「綠色城市獎」,及高齡友善城市獎類-「無礙獎」、「創新獎」、「活躍獎」,再度攀上史上最佳紀錄,計8件作品,七大獎項,獲獎成績再度登上全國第一。今日特別由謝淑亞副縣長領隊北上接受衛福部表揚,對於縣府團隊積極並持續的努力創新,無疑是最大的肯定。
▲雲林縣府參選作品獲得鄉鎮市組-卓越獎。
(圖/記者洪佳伶翻攝)
謝淑亞副縣長表示,連續4年縣府團隊屢獲突破性佳績,從難以獲獎到連續獲得全國第一,更能體現縣府極力推動健康城市及高齡友善城市的政策目標。高齡友善城市和健康城市是現代社會追求的重要議題之一,為了提升及營建適合長輩居住和生活的環境,縣府持續建設適合高齡者需求的設施和服務,例如無障礙交通、醫療設施、社交活動、長照照顧中心等,以促進長輩的社交參與、健康和幸福感。並創建一個促進居民身心健康的城市,包括提供優質的醫療設施和服務、健康教育、綠色空間、運動設施等。同時也感謝在本縣推動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過程中,積極協助與付出的單位、團體、學校及個人與企業…等,也感謝衛福部國健署看到雲林的努力及肯定,讓雲林縣政府持續推動雲林成為幸福宜居的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
▲雲縣府榮獲「112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評選」最高榮譽,計8件作品、七大獎項,再度創下史上最佳紀錄,成績再躍全國第一。
(圖/記者洪佳伶翻攝)
林內鄉長劉姿言表示,公所在推動高齡友善城市係以「在地老化、在地學習」為核心價值,並制定「親老.安居.不老.敬老.連通.健康.無礙.暢行」八大目標,採跨機關結盟-雲林縣政府、雲林縣衛生局、雲林縣林內鄉衛生所、雲林縣消防局第一大隊林內分隊等機關,共同推動包含樂齡學習中心、遠距醫療、天倫D+定位設備、雲林健康步道APP、全國唯一Inbody測量、免費幸福專車及全鄉安裝住警器等政策,整合鄉內資源,共創林內-「偏鄉有愛•幸福無礙」願景,林內鄉今年上半年人口首見呈現正成長,更可展現鄉公所在推動高齡友善城市的最佳見證。
▲雲縣府榮獲「112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評選」最高榮譽,計8件作品、七大獎項,再度創下史上最佳紀錄,成績再躍全國第一。
(圖/記者洪佳伶翻攝)
縣府試圖以健康城市之理念打造家園,而台西鄉中山路計畫正是健康城市之先驅及典範,本計畫採「軟硬兼施」,硬體建設由城鄉發展處執行,採用全景式的社區規劃,與在地民眾設計團隊相互激發創意火花,加強城市夥伴凝聚力,打造台西在地的生活空間;軟體建設則結合文化部「設計驅動跨域整合創新」計畫以及教育部青發署「在地學習性青聚點」計畫,藉由活動擾動地方公共參與能量、刺激並提升城市夥伴共識,展現中央與地方合作執行計畫方式,帶領雲林縣推動高齡友善城市計畫。而由台西地方青年組成「海豐島恰恰恰」團隊,持續經營醞釀屬於台西鄉的城市夥伴特色,使在地居民與外出打拼的鄉親能更加瞭解自身家鄉的人事物,進而在雲林生根發展。
▲雲縣府榮獲「112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評選」最高榮譽,計8件作品、七大獎項,再度創下史上最佳紀錄,成績再躍全國第一。
(圖/記者洪佳伶翻攝)
農業與智慧農業管理技術,整合資訊與通訊技術(ICT),對生產要素進行數位化設計、智慧化控制、精準化運作、科學化管理等方式,優化生產管理、提高農業生產力。專案展示在產業困境和氣候變遷雙重挑戰下,藉由「數位轉型」與「綠色轉型」雙重轉型帶動農業升級,發展「智慧科技」技術與「淨零排放」概念建構包容、安全、韌性並具地方特色的智慧農業,除有效提升農業生產力並彌平勞動力缺乏、產量不穩缺口,並且協助農產業能順利接軌國際的減碳趨勢,打造友善從農環境吸引青年返鄉,使各界看見雲林農業發展的活力與多樣性。
▲雲縣府榮獲「112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評選」最高榮譽,計8件作品、七大獎項,再度創下史上最佳紀錄,成績再躍全國第一。
(圖/記者洪佳伶翻攝)
「資源循環零廢棄,綠色城市新典範」-環保局規劃雲林縣循環經濟體系,以能源循環及資源循環兩大架構為主,採取各項廢棄物依性質不同分項資源化及能源化,賦予新價值,並串接產業合作,公私協力服務民眾,包含家戶垃圾轉製固體再生燃料(SRF)、焚化再生粒料資源循環、廚餘製成「雲溉肥」、巨大家具修繕再生、畜牧糞尿產生沼氣發電及沼液沼渣當農地肥份使用、海洋廢棄物轉製為循環機能衣、農業廢棄物提供專線服務回收清運,再利用轉製良品,如披風帽毯等,避免遭非法棄置或露天燃燒,兼具循環經濟、環境永續及社會包容三大面向,維護本縣家園環境與民眾健康福祉,朝向綠色城市永續發展,邁向2030年全循環目標。
▲雲縣府榮獲「112年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評選」最高榮譽,計8件作品、七大獎項,再度創下史上最佳紀錄,成績再躍全國第一。
(圖/記者洪佳伶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