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全國食安青年軍 食安宣導媒體製作比賽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近年來,隨著新世代數位化趨勢和疫情影響的逐步擴大,臺中市食安處積極倡導以網路傳播為主的食安宣導,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使得宣導活動更具靈活性。今年,臺中市食安處再度聯手中山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中臺科技大學、弘光科技大學、亞洲大學、東海大學、南華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僑光科技大學、臺北市立大學、靜宜大學、嶺東科技大學等,包含北、中、南共12校食安青年軍,成功舉辦了112年全國食安青年軍食安宣導媒體製作比賽,主題名為「食添用心,天天開心」,聚焦於「食品添加物」,並分為海報比賽及影片比賽兩大項目。

自112年5月10日舉辦「食安宣導媒體比賽說明會」以來,短短四十多天內,收到來自全國各校食安軍的踴躍投稿;學生們用心製作一系列創意十足、有趣且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及廣告文宣海報,充分展現「食安」與生活的緊密聯繫,並提升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正確認知能力。此次比賽共收到18件海報作品和11件影片作品,雖然投稿數量相較去年略少,但質量方面卻更上一層樓。經歷初賽、複賽及網路民眾投票等環節,由各校食安軍指導老師共同評選出眾多傑出作品。

本次比賽的最大特色之一是開放網路民眾投票。在海報比賽中,為期40天的投票期間內,共收到1,803個按讚,其中按讚數前三名的作品分別為520、371和345個。在影片比賽方面,總計有9,083次的觀看次數和1,440個按讚數,其中觀看人次前三名分別為2,326、2,031和1,516次;按讚數前三名則分別為311、282和255個。其他作品也表現出色,為本次比賽增色不少。

海報冠軍作品將「食品添加物」的功能描述得淋漓盡致:「食品添加物為食品加工帶來了更多元的可能性,鹽粒的灑落代表了『添』,使食品味道更美味。我們不應因(少數)業者的不當添加而對食品添加物感到擔憂。」而獲得影片組冠軍的作品則運用相關的科學知識和自行設計的實驗,輔以相關的官方網站來揭示食品添加物的真相,使觀眾對其有更清晰的認識。

本校黃建寧校長致詞時表示,本校非常重視食安,從蛋品事件就可以瞭解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也是民眾最關心的事。本校鼓勵食安青年軍偕同各校一起推動食安,一同辦理食安宣導媒體比賽,希望能讓大家吃的安心、吃的開心!

臺中市食安處傅處長表示,感謝各校食安軍、食安志工對臺中市食安處業務的支持及協助。今年第二屆辦理影片海報徵選,作品一年比一年更加令人驚艷!透過此活動,期望讓國人認識食安正確觀念。

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藝術學系范宜善教授指出:「食品安全是一個嚴肅的議題,如何讓人們能夠理解並接受它,並迅速傳遞專業內容,是我們評選的重點之一。這次比賽跨領域結合更是一大亮點,結合食安專業和視覺專業,呈現了出色的作品,突顯了包裝和行銷的重要性。」

南華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孫瑋穜老師表示:「我認為這次參賽題目「食添用心,天天開心」非常出色,對每位參賽同學我們也都表示肯定。參賽者要付出大量時間閱讀相關知識,收穫豐富,不僅為獲得經驗,也為求學過程增添寶貴體驗。建議參賽者以圖文與文字結合,傳遞嚴肅知識給目標對象;了解目標受眾,量身設計作品;鼓勵跨領域合作,豐富知識內容。」

中山醫學大學健產系沈祐成老師講評道:「要談十八種類別的食品添加物可能會令人乏味,但參賽者能透過影片或廣告讓大眾理解實在是不簡單!在初審中發現部分參賽者對食品添加物法規及實務不甚熟悉,建議要深入了解相關法規並向專業老師請教,這樣作品才不會誤導民眾。感謝全國十幾所學校參與,期待下屆更多人加入。」

中山醫學大學健產系張曉平主任提到:很榮幸再次擔任今年的評審,對今年的參賽作品感到非常驚艷。主因有二,首先,看到了團隊合作的精神,其次是在跨領域、跨校的合作方面,作品呈現了更高的水準。在座的許多一年級同學們看到這些作品後,紛紛表示將來也想參加這樣的比賽。

臺中市食安處林巽偉組長激勵同學們指出,中山醫學大學及食安青年軍團隊在食安領域投入相當多的心力。他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活動、實地學習,並強調這對未來職場成功至關重要。他指出真正的成功技能往往來自於實踐經驗,並建議學生們謙卑向前輩、師長請益。他進一步指出,近兩年的比賽進入一個重要轉折點。邀請兩位跨領域的評審老師參與,產生超乎預期的影響。投稿作品的品質呈現煥然一新。因此,期待明年比賽,將設計一個激發創造力、打造令人驚艷作品的主題。

計畫主持人,中山醫學大學健產系賴坤明老師向全國大專生呼籲:「有一句名言分享給大家,「有簽就有希望!」這話是指,只要你報名,你就有機會獲獎。當然,之後你還需要更進一步地努力。相信大部分獲獎的同學在投稿之初都會懷疑是否有希望、是否有機會獲獎?但只要你參與,只要你付出努力,獲獎的機會是相當大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相信大家都獲得豐富的收穫。透過這樣的活動和參賽機會,讓自己有更多的成長,也會獲得出色的成果。

guest

0 留言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